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扎根农村十八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5: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扎根农村十八年(图)
薛元龙近照。

  本报记者 申琳 龚永泉

  他站在记者面前,朴实得像北方原野里一株红红的高粱。18年过去了,他在苏北的田野里度过了从36岁到54岁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面庞黝黑,手上布满老茧,当年的满头黑发已是鬓染微霜。

  他,就是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薛元龙。

  不能“上天”,那就“入地”吧

  薛元龙说,知识分子的价值或是“上天”,或是“入地”。“上天”,就是要钻研高新科技,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入地”,就是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生产。“我不能上天,那就入地吧。”

  1986年,薛元龙36岁,他受江苏农学院委派,到盐城的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科技扶贫。

  薛元龙在康庄的扶贫从推广杂交水稻制种开始。

  1991年,他被派往响水县老舍乡改造1.5万亩盐碱地。

  “下雨水汪汪,好天白茫茫;耙田像炒面,耕田一条线;老舍到六套,土地没人要”,这是当时老舍乡和六套乡盐碱地的真实写照。薛元龙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暗道排渍降盐法,和当地农民一起改良土壤;采用水稻、绿肥、浅水藕轮作的方法,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盐分。6年过去了,1.5万亩盐碱地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平均亩产550多公斤。

  1997年,薛元龙离开奋斗了11年的响水县,来到高邮市司徒镇,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在这里,他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建起反季节蔬菜大棚;走产业化之路,办起良种奶牛场,建立万亩稻麦良种繁育基地……

  在农民身边才感到踏实

  在康庄的日子里,薛元龙几乎是把自己泡在了康庄的土地上,当年跟着薛元龙作助手的杨春祥说:“他几个月才回家一次,停不到两三天就赶回来了。”薛元龙说:“只有站在田里,在农民身边,我心里才感到踏实。”

  1988年,在康庄扶贫期满的薛元龙回到扬州家里。一天刚起床,就看见门外站了十几个农村汉子。原来,康庄村民得知薛元龙要回学校上班的消息,你2元我3元地凑够路费,派了十几个代表连夜赶到这里,请薛老师回康庄。面对十几双熬得通红而又满含期待的眼睛,薛元龙眼眶潮湿了,他向校领导表示:“既然农民需要我,还是让我到康庄去吧!”

  薛元龙走后,康庄小学的语文老师给六年级学生出了道作文题:《我心中最可爱的人》,全班28个学生,26人写下了同一个名字———薛元龙。

  人走,科技留

  记者和薛元龙有这样一段对话:

  “18年坚持不懈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个党员,又是学农的,应该为老百姓多做些事,让他们更富裕些,家家能住上新房,孩子们不会因贫困失学。”

  “以后还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

  “响水县还有一个万亩盐碱地,我想把它变成良田。”

  “肚带、口袋、脑袋”,薛元龙努力追求的贫困地区农民吃饱饭、挣到钱、有文化的“三袋”扶贫目标已经收到了良好效果。响水县、高邮市,老舍乡、康庄村……薛元龙18年来汗水洒过的地方,盐碱地成了良田,平地起了大棚、奶牛场,很多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薛元龙到康庄两年后,康庄人一亩地的收入达到1000多元,村民李开才家一年下来收入就是7000多元。村民于金发家的草房换了瓦房,上梁那天贴了一副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多亏薛老师。

  “人走,科技留”,当地农民这样评价薛元龙科技扶贫产生的影响。

  如今,薛元龙受扬州大学和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委派,又要赶赴淮安市楚州区溪河镇从事农业综合开发……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18日 第十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