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酒 话“当年”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5:5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李宝萍 如果说没吃过烤鸭就等于没来过北京,那么没喝过“当年酒”也就等于没到过维也纳。即将告别维也纳的时候,朋友邀请我们到著名的当年酒家———贝多芬酒家品尝当年酒,为我们饯行。 维也纳的当年酒家集中分布在市区的北、东和西南三个方向的城乡结合部,但最负盛名的要数北部第十九区的格林卿地区。我们驱车穿过闹市,再经过一片幽静的别墅区,一排排黄色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门口古朴的酒肆招牌告诉我们目的地到了。 贝多芬酒家就坐落在一个小坡上。19世纪中期,贝多芬曾居住在离这儿不远的小镇海历根施塔特(又译为“圣城”)。那时贝多芬常常到酒家附近散步,当年酒也许还激发过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他就是在这个小镇写下了音乐史上不朽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还留下了著名的《海历根施塔特遗嘱》,因此缘由,酒家冠以大音乐家的名字。 走进用松树枝布置的酒家大门,豪爽的老板娘大声招呼我们。那是黄昏时分,院子里满是茂盛的葡萄藤,累累的果实硕大饱满,沉甸甸的几欲坠落,藤蔓下的几排长凳上早已座无虚席。 我们在屋子里就座。环顾四周,发现这里另有天地。木头长凳和长条餐桌看上去粗犷结实,油漆已经脱落,显得年代久远。墙上挂满了圆形的艺术挂盘和花环,还有各种风俗画。那些新的旧的照片,说明不少名人都曾经光顾于此,这足以让老板娘炫耀半天的。餐台上放着一个木制酒桶和一排排酒瓶,富有乡土风味的肉排、烤猪肘、血肠、五花肉和各种色拉、奶酪、面包,堆放在柜台上,由客人自取。 老板娘端上了当年酒请我们品尝。当年酒,顾名思义就是当年酿造的葡萄酒,属于维也纳的“专利产品”,是用刚摘下来的葡萄进行酿造,不等发酵完成即让客人品尝,口感微甜,酒香醇厚。这种酒一直可以卖到第二年11月11日的圣马丁节前。专门用来喝当年酒的杯子是大个的玻璃杯,有点类似啤酒杯。当年酒也分为红的和白的两种,它论升卖,客人可以要1/4或1/8升的,1/4升的一杯价格平均30先令左右。奥地利人喜欢把矿泉水兑进葡萄酒中以冲淡甜味。一般来说,葡萄酒由服务员送上桌,而下酒菜要客人自助。 当年酒在维也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1784年,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颁布了一项法令,允许种葡萄的农民们自酿自卖当年酿的葡萄酒,为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但只能在自家的院子里卖酒,因为他们没有餐馆的营业执照。这个传统流传至今,当年酒一直由家族经营,前门是店面后门是葡萄园。维也纳现有葡萄园面积720公顷,葡萄酒年平均消费达2500万升。“正宗”的当年酒家140家,然而冒牌者也不少。由于市政府的扶持政策,每个酒家只要承担2000先令的税费。 维也纳97%的市民来过当年酒家,近半数每年要来12次以上,其中以50—60岁的人居多,外国游客多半是慕名而来。当年酒家是现代都市边缘的绿洲,人们摆脱了一天紧张的工作,来此寻求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在这里不论地位高低,不讲究西服革履。酒家里经常还有几个民间音乐家来助兴,他们拉着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时而奏起欢快的舞曲,时而唱起忧郁的民歌,客人们则合着拍子或唱或跳,好不热闹。 恋恋不舍地告别贝多芬酒家,朦胧夜色中,酒家的招牌若隐若现,晚风中飘散着葡萄酒的醇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18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