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绛雪”有女嫁在城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08:12 半岛都市报

  “‘绛雪’还有骨血留在岛城!”本报昨天刊发《六百岁“绛雪”香消玉殒》的消息后,市民周先生拨打本报热线,道出了一段尘封24年的“绛雪”奇缘。据周先生介绍,他的舅舅贾盛敦和当年崂山太清宫的一位道长是至交,那位道长曾经用“绛雪”的种子培育出了一棵“小绛雪”,后来送给了贾盛敦。

  “现在就栽在我舅舅家院子里,我前几天去还见了。”根据周先生提供的地址,记者来到城阳区夏庄街道彭家台村。一提起贾盛敦的名字,村里的人都非常熟悉,“他以前当过村长,带着我们村的乐队到处演出,在这一带很有名气的……”一位在街头晒太阳的小伙边介绍边把记者领到贾家门前。

  在贾盛敦老人院内,记者说明了来意,老人接过记者手中的报纸,看着“绛雪”的照片感慨万千:“‘绛雪’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没想到现在成了这副模样!”

  贾盛敦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64岁,以前是彭家台村的村长。当时,村里和相邻的两个村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乐队,由他负责带队到各地演出。1981年国庆节期间,乐队应邀到太清宫演出,贾盛敦因此还与太清宫匡道长结为知己,两人时常在“绛雪”树下切磋乐器。演出结束后,贾盛敦带着乐队回了村里,匡道长有点依依不舍,并托原崂山区文化馆给他送来了一株崂山耐冬。“老道长说,他选了1000多粒‘绛雪’的种子才育出了这么一棵,平时一直把它视为宝贝,养了20来年了一直不舍得送人,后来感觉自己年事已高,和我又比较投缘,便把它送给我留个纪念。”

  此后,贾盛敦老人就和匡道长失去了联系,也就没再见过“绛雪”。看到本报“绛雪”枯荣的照片,老人眼角湿润了。

  在院子的正中间,记者见到了40多岁的“小绛雪”:高1.5米左右,甘蔗般粗细。贾盛敦的老伴指着墙角一个大瓦盆告诉记者,当年“小绛雪”就是栽在那个瓦盆里来到她家的。因是故人所赠,老两口对“小绛雪”伺候得特别周到。10多年时间,它一直在大瓦盆里成长着,哪里有阳光就把它抬到哪里。全家人一直拿它当孩子照顾,夏天的时候每天用清水为其洗两次“澡”,然后在它身上罩一层薄纱;冬天专门在院子里给它建一个塑料棚。

  “后来一个亲戚说我们没必要这样麻烦,‘耐冬’在荒山野岭都能活,哪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娇气?”贾盛敦采纳了亲戚的建议,便把院子里的水泥地面挖开一块,填了新土后给“小绛雪”安了新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逐渐了解了“小绛雪”的习性,“你看上面结满了花蕾,二三月份就开花了!”老人饱含深情地说。

  读了本报报道后,贾盛敦老人心情非常沉重,“我和那棵树共处过一段时间,和它很有感情。现在就这么死掉实在让人痛心!”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匡道长曾经给他讲过很多太清宫兴衰起伏的典故,每个典故都或多或少的与“绛雪”有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绛雪’记录了太清宫的历史。”

  贾盛敦老人表示,他有个想法就是将“小绛雪”栽到“绛雪”的旁边,让这一古迹能再添新曲,也希望通过新老的对比提醒人们加强对古树的保护。“这棵树虽然并不怎么稀罕,不过因为它是故友所赠,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无价之宝……”

  听完贾盛敦的想法,老伴还真有点舍不得。

  昨天下午,记者将城阳出现“绛雪”传人的消息告诉了崂山太清宫的刘道长。他非常高兴地说,没想到“绛雪”的香火真的能延续下来。听说贾盛敦老人还要将“小绛雪”送回“妈妈”身边的想法后,刘道长告诉记者,这个想法非常有意义,他们会尽快碰头商讨这件事。

  本报记者 谢军 张新勇 实习生 刘兆球

  本报记者 迟红武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