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令人堪忧的现代私塾教育“现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00:00 红网

  9岁的蔡佳良家住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同龄的孩子不同,他既不用每天早起上学,也不用贪黑写作业忙考试。按照妈妈的设计,小佳良已经在家接受了近两年的私塾式教育。(见《北京娱乐信报》1月17日)

  此消息一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不乏质疑声,但也不断有家长前来咨询、考察。报道说,已经又有两名孩子——8岁的金瑞、6岁的浩然就是先后被母亲从学校领回,成为蔡佳良的“同学”。看起来,不排除今后还会有一些家长进行效仿的可能。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堪忧的“兆头”。对此,笔者以为,如此私塾式教育模式、方法,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弊端”,不但无益于孩子的全面进步和健康成长,反而有害——所谓“现代私塾”极易演变成貌似自由却限制孩子成长的“封闭牢笼”。

  首先,知识的教育层面单一而浅薄,无法保证教育品质。以小佳良的情况为例:在家主要学习古籍、古筝和武术三门课程,各科有专门的授课教师。其他知识,主要通过上网自由涉猎,以培养兴趣为主。无疑,这是家长根据孩子爱好、特点“设计”出来的课程。我不敢说让孩子整天背古书、学古筝、练武术就“错误”,可将孩子的学习范围与知识视野局限在此“框架”下,一定有失浅薄和偏颇。那么,数学、地理、自然等学科的理性知识如何获取呢?难道指望孩子上网“自由涉猎”吗?显然不行。

  诚然,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方面的素质会强于普通孩子,但以大部分知识的空白乃至荒废作为换取个别素质的突出,值不值得、可不可行还是一个尚待商榷和思考的问题。

  其次,成长的环境过于封闭,不利于性格品性的全面塑造。一个脱离了学生群体、学校环境自我封闭在家中学习的孩子,或许在一段时间内是“自由”了,即没有学校老师的管理约束,也与课业负担远离,可这种快乐延续的时间绝不会太长:活泼好动、天真的稚子心灵与同伴群体长期“隔绝”、不相“融合”,岂能会感到快乐?实际上,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儿而言,学校的作用和功能除了传授基本全面的知识,还在于正确引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而这些,都是家庭私塾所无法完成的。

  在我看来,在“私塾教育”中,家长占据教育主导、控制地位,一方面需要家庭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而另一方面又很难保证有效的教育效果,实在应该慎行,不要拿孩子作为家长“心血来潮”或者“教育实践”的试验品。(稿源:红网)(作者:陈一舟)(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