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里连线中山站——南极科考队员三人“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21:2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李斌)当12位勇士仍在南极冰盖坚守之际,44位考察队员也正按计划在南极中山站开展冰川监测、海冰观测、重力测量、地质图调查、气象观测等一系列科学考察。

  北京时间19日15时30分,新华社记者拨通了中山站的海事卫星电话,连线采访远在万里之外的3位考察队员。

  刘雷保:第一次“监测”达尔克冰川

  “除了冰盖队外,中山站还有好几块工作,包括冰川、海冰等。”从万里之外传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刘雷保的声音虽然很小,但基本能听清楚。

  中山站附近有一座宽约5公里的达尔克冰川。刘雷保抵达中山站后,就开始对这座冰川进行监测,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监测达尔克冰川,“冰川上冰裂隙太多,人上不去,我们叫‘蓝色的坟墓’。”

  “以前对这个冰川监测过吗?”

  “没有,就因为太危险了,人上不去,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这次我们的监测仪器都是通过直升飞机吊运上去的。”

  “您具体做什么?”

  “测它的流动速率。卫星影像显示,这座冰川一年流动180多米,但实际是多少,还需要现场监测。”

  “为什么监测这座冰川?”

  “我们主要是想认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南极冰川的变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海冰是在融化,但南极冰盖是否在融化,全世界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即使是在融化,融化速率究竟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做研究。”科学家说话很谨慎。

  窦银科:在南极越冬,“只”为了海冰

  第二位连线的队员,是太原理工大学教师窦银科。

  南极给第一次来到这里的窦银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太漂亮了,海豹、企鹅都很可爱,10月25日出发以来,照片都拍了两三千张。”

  “你是最多的吗?”

  “不是,最多的可能都有五六千张了。”

  作为越冬队员,窦银科将在中山站坚守整整一年,观测海冰的变化。为此,他和队友一起在中山站附近的海湾里安排了几个观测点,放置了监测海冰厚度变化的温度剖面设备。

  海冰是南北极气候变化的“见证人”。“上海冰监测项目,这是南极第一次。海冰观测至少要进行3年,才有意义。北极冰确实是在减少,但全球变暖对南极海冰究竟有多少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后会换人吧?”

  “明年冬天,就会有人来接替我。”

  “和家里有联系吗?”

  “一个礼拜和家里通一次电话,每次三五分钟。”

  “家里有什么惦记的吗?”

  “每次老婆都说‘一切都好’。真有情况,也不会告诉我。”

  “想对祖国和人民说点什么?”

  “谢谢祖国和人民对考察队员的支持,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胜利完成科考任务,也会为冰盖队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

  董西路:“冰化得很快,有点危险”

  董西路还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但参加过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南极之行,使同样负责海冰研究的他对南北极有了对比:“南北极有很多不同。北极只能是临时在浮冰上建站,时间很短,最长也就14天;南极则可以长期监测海冰。”

  “哪个更艰难?”

  “各有各的困难。北极由于没有站区,后勤保障差一点。南极的话,现在正是夏季,每天都要去冰上监测,冰化得很快,有点危险。”

  “上过几次冰了?”

  “前一段时间差不多每天都上,上了一个月,现在中山湾还在继续(上冰)。”

  雄伟的冰山、可爱的动物……和北极比较,董西路也觉得南极“很漂亮”、“比北极丰富一些”、“这里有洁净的环境,非常安静”。

  “生活枯燥吗?”

  “经过多年建设,中山站站区条件还不错,有台球、乒乓球和健身室。何况每天都有工作?”

  “大概说一下你每天的时间安排?”

  “早晨8时吃早餐,上午维护设备,测量数据;中午一般是12点开饭,下午一般是在站区处理数据;晚上可以放松一下,做点个人自己的事情。”

  “和家里有联系吗?”

  “通过电子邮件。”

  “结婚了吗?”

  “没有。主要是和学校老师联系。”

  “想说点什么?”

  “祝我的父母身体健康,谢谢学校对我们的支持。”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