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分制”粉墨登场的隐忧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2:24 红网 |
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可以向老师“借分”,但要在下次考试成绩中扣除“借分”来偿还。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中,宁波市江东中心小学部分班级推出了“借分制”。“借分”是在学生和老师约定下进行的,一次借分最多不超过5分,所借分数在下次考试后还清,如果一次无力偿还,可以分次还清。(1月17日《现代金报》) 考试分数有借有还,确实是件新鲜事儿。这种将金融管理的相关理念引入基础教育的做法,可能会激活评价方式,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风险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借分制”的“内驱力”来自“我要加分”,而非“我要读书”,它的粉墨登场不过是旧的教学体制和机制内的一个“创新”,是旧瓶里加了一点新酒,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其“弊”明显大于“利”。 首先,“借分制”强化了孩子的分数观念,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这种“以分促分”的做法,实际上给一些小学生满足虚荣心提供了条件,为他们在学习成绩上投机取巧打开了方便之门,从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这样一种强烈暗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而分数是可以通过“商业手段”取得的。在不断地“借分”、“还分”中,学生难免会掉进“分数第一”的漩涡。 其次,“借分制”加重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少孩子担心:“如果借了分,还不上怎么办?”由于孩子知识上的漏洞没有得到及时补救,老师也没有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加之考试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即使他们“拼死拼活”考个好分数,一还账,仍然是低分数,达不到“合同”要求,势必会遭受失败和失信的双重打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如同旧社会的“高利贷”一样,将会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借分制”还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引发心理疾病。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可以“借”下次的分数,下次成绩不好,任课教师将会给自己辅导补课。孩子产生这样的“共识”后,就会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和教师“主导”上,而自己的“主体”地位却日渐萎缩,依赖心理也会越来越强。不难想象,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借惯了分”,当面对无情的社会竞争“无处借分”时,将是怎样一种结局? “分数”本身并无对错,搞素质教育也并非要排斥分数,关键看如何使用好这把“尺子”。真正的教育创新理应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而切不可让学生时时为分数所累。如果把分数变成可借可还的“资金”,让学生背着“分债”去学习,恐怕仍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老路。这样的“创新”,不但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精神负担。(稿源:红网)(作者:高福生)(编辑:闵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