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性文化扑克牌”引起文化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3:52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记者 倪方六 文

  “文化”这个概念日益广泛了,搞什么活动,推出什么项目都要“以文化的名义”。扑克牌,本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工具,近日却因为与“性”沾上了边,而显得很神秘:北京的一名性学家,拿出自己收藏的性文物,拍摄成图片,然后做成一副“性文化扑克牌”推向市场。这种“性文化扑克牌”引起大家极大兴趣的同时,也产生了争议,称好者说传播了性文化,有意思;言坏者说借文化之名玩噱头,无聊!

  “性扑克”不摆书店摆药店

  据了解,这神秘的扑克牌是从元月17日起全国统一露面的,不同的是,这种称为“文化”的扑克牌不是摆在文化书店,而是在各地的药房里。昨晚,记者专门到南京新街口闹市区的一些药店,记者访问了药房,发现大多数的药店并没有出售,只有两家有。在一家药店,记者问了半天,营业员才想起来说有,不过她说扑克不单独卖,买两盒一种做爱时使用的润滑剂,即赠送一副。在记者称要看看扑克才买润滑剂后,女营业员才从上着锁的柜子里拿出来。但却拒绝记者拍照,似乎担心什么。在中山东路75号的金陵大药房,记者也发现了这种扑克,与前一家不同,他们并不回避。他们告诉记者,只要在他们药房买一盒标价29.60元的润滑剂,就赠一副扑克。这种扑克就是这两天上市的,这种夫妻用的润滑剂很好卖,扑克牌数量并不多,赠完为止。

  “性扑克”供有志者收藏

  记者打开这副扑克,光看背面与普通的扑克并无区别,也是54张。特殊的地方在里面:54张牌上,每一张都是与性有关的图片而且有文字说明,其中,以各种性交姿势和男人的阳具为多。如方块8,粗看是一个人头像,细看则是不一般的“风景”,那个男子的鼻子被夸张成成年男子的阳具。经专家辩认,有红山文化时期的双面男女夹砂陶雕塑像,有西周三足双耳盏,有宋官窑三足鼎,还有商代碧玉雕等,这些图片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性的崇拜。值得一提的是,在记者打开的扑克中,还有一张编号为001178的“收藏证书”:为传播中国性文化,弘扬性健康与性文明,供有志者收藏,特此证明!另有说明文字:本套性文化扑克牌的图片均选自马晓年教授十一年个人收藏品。扑克牌限量发行一万副,因而每副都有编号。通过江苏社会科学院性学家储兆瑞,记者了解到,马晓年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委员会主任。

  出品人称是尝试普及性文化

  昨晚,记者拨通了马晓年的手机,因为在外面,他不方便接受记者的采访。他在接受北京媒体采访时曾称,这是一套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扑克中的好多文物都曾公开展览过,用扑克这种大众化形式传播性文化也是一种尝试。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性持有正常的态度。推出“性文化扑克牌”,就是想让人们从古代性文化遗产中了解、借鉴性科学、性教育思想和实践,正确看待性、关注性科学和性健康。去年他主持开展的中国内地首次网络女性性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出现过性障碍等问题,这也是促使他推出“性文化扑克牌”的因素之一。这套扑克牌限量发行,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据悉,马晓年收藏性文物的时间没有在苏州开办性博物馆的刘达临长,马晓年从1999年开始专门收藏中国古代性文物,至今共收藏了近千件的藏品。他力图通过这些文物,向大众传播性健康知识,并希望人们对“性”建立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支持者:体现出文化色彩

  作为中国性学会理事、江苏著名的性学专家,储兆瑞对这副扑克牌的推出表示欢迎,认为很有意思。根据记者对扑克图案的描述,他认为这副扑克体现出了“性文化”。过去的性文化多是“压箱底”、“春宫图”来反映,现在以录像、扑克牌来反映,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特色。现在中国人对性文化在认识上还是有一种误区,要有一个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如以前大家对安全套不接受,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储兆瑞还说,这套扑克应面向特定的成年人群,不能传到青少年的手中,如夫妻俩在家看看,可以提高夫妻生活的乐趣,提高“性福”程度,但如果被性控制能力弱的人玩,很可能导致性泛滥甚至性犯罪。储兆瑞透露,今年四五月份他也将在南京举办这方面的性文化展览。

  反对者:别以文化的名

  义这种“性扑克”文化含量到底有多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一多半的受访者对“性扑克”持审慎和反对的态度,认为这样的扑克低俗、无聊。性学家刘达临不愿对马晓年这套“性扑克”发表看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伦理学专家陈爱华教授认为,这样的扑克并不是人人都能玩的,它引导不了、也培养不了人的高尚情操,如果像这样通过扑克来传播性文化,那么看港台那些色情片是不是也在传播性文化。《中国性科学》杂志社一位性学教授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马晓年在搞性文物收藏,他是悄悄收藏的。后来展出了,大家才知道,觉得不错,很支持。但现在他推出这套“性扑克”,觉得“有点不宜”。扑克牌这种载体本身就庸俗,容易把不少人本就难以启齿的性文化弄得低俗甚至下流。拿到这种扑克并不一定人人都是收藏的,如果拿着这扑克在火车上玩,那成什么体统?这种扑克对年少者更有诱惑力,让他们沾手能合适吗?推广性文化应讲究时间、场合,如这些性文物在馆里公开展览就很高雅,现在印到扑克上,就谈不上了,也把“文化”这个两个字弄脏了。

  《江南时报》 (2005年01月20日 第十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