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墓”应在博物馆复原陈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4:06 海峡网-厦门晚报 |
针对就地保护的观点,厦大历史系教授庄景辉提出不同见解昨天,厦大历史系教授庄景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针对“陈喜墓”是否改写厦门岛屿开发史、“陈喜墓”的存在是否极为罕见、“陈喜墓”的最佳保护方式等内容,阐述了他的观点: 观点一:“陈喜墓”的发掘不会改写以“海洋文明”为特征的厦门岛屿开发史 尽管唐代的陈喜隐居嘉禾里“发川为田,垦原为园”,然而,所谓“平旷的岛屿中部”,在唐宋时期是不存在的。纂修于清乾隆三十年的《鹭江志》记载,直到清代,筼筜港的范围可达今江头、金鸡亭一带,而今钟宅湾向内陆的延伸就完全不是现在的边界了。以厦门城为中心的西南一片土地(今中华片区),是明清以来才渐渐淤积充填成陆的。今薛岭以“唐薛令之所居”而得名,其东南为南陈居地,“南陈北薛”聚族而居的区域是有限的。自然条件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丘陵多山、四面环海的厦门岛,并没有多少可耕之地可以支撑一个封闭性的农耕社会。“五口通商”以后,厦门则作为对外交通、海上贸易的港口而发展了起来。诸多文物古迹都反映了厦门各个历史时期以海洋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形态,记录了草莱初辟到港口城市的发展进程。因此,“陈喜墓”的发掘并没有改写厦门的岛屿开发史。 观点二:“陈喜墓”在闽南传统宗族社会中并不例外 福建、特别是闽南可以说是个移民社会,居民大部分源于北方汉民的南迁。祖墓、宗祠、族谱,是维系一个宗族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修祖墓、建宗祠、编族谱作为追终慎远、敬宗睦族的主要手段而受到普遍的重视。像陈喜这样,墓葬犹在,其派下子孙了解祖先历史,世系脉络清晰,宗祠祭祀连续不断的宗族不是例外,在泉州、漳州都有很多。陈喜墓存在的价值,在于它为厦门的历史、民间传说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在历史文化遗产不多的厦门,陈喜墓显得弥足珍贵。 观点三:在市博物馆复原陈列“陈喜墓”不失为最好的保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墓葬讲求的是“风水”,也就是赖以存在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那么墓所处的地点、安放在什么位置,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在于墓葬的结构、建造的形式以及随葬品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异地迁建,很难“修旧如旧”,并不可取。就地保护抑或建一座小型博物馆来保存,也许是最佳方案,但是让失去文化氛围的一座墓葬,窝在高架桥旁,夹在高楼大厦之间,显然有不伦不类之嫌。庄教授认为,应将“陈喜墓”完整拆迁,搬进市博物馆依样复原作为文物陈列展览,使这一具有本土传统文化内涵的遗迹遗物,融入厦门开发进程的历史陈列中去,供人们参观。这种保护办法,在国内外的遗迹遗物保护中常被采用,被认为是较为完美的办法。记者刘丽英(厦门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