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委员提案:建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监护体系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7:53 新华网 |
由于长期缺失亲情,当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时,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正迅速地从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这一现象得到了正在此间召开的重庆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代表的高度关注,民革重庆市委员会的一份提案认为,关注“留守子女”的身心健康,应从建立“留守子女”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入手。 民革重庆市委员会在对口支持万州区分水镇分水中心小学在校贫困学生时,发现该校目前有在校学生1525人,其中因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乡的学生为668人,占44%;由祖父辈监护的375人,其他亲属照顾的293人。这些孩子与父母分别时间均有3年以上,最长者长达11年。从总体看,“留守子女”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生活中缺失亲情,心理健康堪忧。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比较极端,有的心理抑郁,回避正常交流途径,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转向类似同龄人寻找安慰,交友不当容易受不良行为影响,这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认同适应能力会产生极大影响,发展到严重情况将会在5~10年直接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 二、学习成绩平平,自控能力差。家长长期外出,孩子的学习无人督促,造成心理问题干扰和学习自控能力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迟到、逃学行为。 三、隔代监护不交心,监护职责浅层化。“留守子女”由隔代亲人或其他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不少监护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子女”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孩子的小过失采取谩骂、体罚手段。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民革重庆市委员会在提案中倡议,政府要高度关注“留守子女”这一特定群体的形成、共性问题以及因心理不健康可能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机构对“留守子女”现状进行调研,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建立相关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基层政府要从组织上落实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建立,由基层学区、学校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要关心“留守子女”面对的亲情欠缺和心理压力,从提供心理指导到学业关怀,立体地形成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对未能履行监护职责的家长(监护人)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保护“留守子女”健康生长的必要环境。(记者田文生实习生严斐)(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