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车市:降价才是硬道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09:18 河北日报

  刚刚进入2005年,省会汽车销售市场十几个品牌的轿车价格就几千元、几万元地往下降:一向被业内人士认为“最能挺得住”的一汽丰田去年底终于“挺不住”了,花冠、威驰全线降价,平均降幅2万元;稍后,天津一汽的威姿、威乐降价,最高降幅1.5万元;奇瑞宣布QQ的最低售价降至2.98万元;一汽轿车的马自达6优惠幅度最高4万元;上海通用则在3个主力车系的零部件价格上动了“大手笔”,平均降幅近21%,最高降幅达50%……

  消费者看着下跌的价格更捂紧了口袋。而1月中旬后,有十几个品牌的价格开始小幅上涨,弄得捂了口袋的人后悔不迭。可是刚刚带着钱跑到车市,却发现有不少轿车的价格又下跌了……

  车市风云变幻,买者雾里看花,未来车价走势成为一个待解的问号。

  1

  年初车市何以升温

  价格接近心理预期

  购买欲望节前释放

  厂家施展价格策略

  2005年1月18日下午5时,冬日的斜阳挂在西南天空,把省会时代汽车广场上停着的一片新车的影子拖得长长的。离下班时间不远了,但三五成群的看车人还不少,经销商忙忙活活的,虽然是冬天,但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春意。

  吉利销售店门前停着三辆吉利豪情2代,两辆已经名花有主,另一辆打着了火,两个来自山西阳泉的中年男子正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仔细检查。“我们是带着钱过来的,看好了就开走。”一个男子坐在驾驶座上高兴地说。

  负责这个店的柏经理介绍说:“从元旦到1月18日已经卖了80多辆车,超过去年12月全月10%。今天一天我们接到8辆豪情2代,有6辆给了订户,1辆那两个阳泉人要买走,还有一辆一个客户通过电话订下了,明天就来提车。今天到的车一辆也没有剩。”柏经理说,现在吉利豪情300A有市无车,交现款一个月后才能提到车,吉利美日交现款一周后才能提到车。销售量受到车源不足的限制,如果有车他们就能卖得更多。

  在省会几大汽车销售市场,富康汽车的销售形势同样红火,6万多元的“富康新浪潮”已经断货,“新自由人”也供不应求。10万元以下的爱丽舍16V,有许多人要订,商家都不敢接订单,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提到货。捷达、现代等品牌也一样卖得红火。

  来自省会“新车保险超市”的消息表明,1月份前17天,省会有2149辆新车办理了保险手续,全月新车超过3000辆不成问题,而去年12月份办理保险手续的新车一共才2747辆。这些现象表明———低迷的车市在升温。

  业内人士认为,省会车市升温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车价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吉利汽车销售商柏经理说,去年12月吉利车的价格大幅下调。55000元的三箱车降到50000元,四缸的吉利美日从47000元降到了41000,最便宜的吉利豪情不到29999元,并且冷暖空调齐全。这样的车价接近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达到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二是春节之前购买欲望的集中释放。每年春节之前都是大宗消费品的销售高潮期。有买车念头的人会在春节前买,春节走亲访友,用着方便。一汽大众的一位经销商说,过去每年春节之前也是汽车的销售旺季,今年肯定也不会例外。

  但行家都认为车市升温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厂家的价格策略起到了效应。人们喜欢买涨不买落。2004年几乎所有品牌、所有型号的车价全面下滑,并且降价活动除了发生在“五一”、“十一”黄金周之前商家必争的时段外,12个月中每个月都有几款车型降价,有的车型甚至刚降价不久,又再次降价。连续的大幅度降价调起了消费者的胃口,“持币待购”族日益壮大。进入新年一周后,“2005年车市低开高走”说法开始出现,一些车的价格也开始小幅上涨,有些消费者终于沉不住气,开始掏腰包了。精明厂商先抑后扬的价格策略终于使市场升温了。2

  降价为何不可逆转

  单车利润仍然过高

  汽车产能增加过快

  进口关税下调影响

  “短期的价格变化我不敢说,但总的趋势我还是敢说的,中国汽车业正在走中国家电业之路。受劳动力价格优势影响和消费能力低下制约,中国汽车的价格最终会比国际市场低10%。这一天的到来用不了几年,未来几年汽车降价的趋势不可能逆转。”省会某知名汽车品牌销售商郑先生这样说。

  “2005年车市价格肯定还得降,车市还有降价的空间。”省会新车保险超市的工作人员说。

  这是本地行家的直观感觉,那么业内的专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专家分析说,国内市场中级车、高档车单车利润过高,产能增加太快,车价肯定还得降。中高档车降价势必对经济车、微型车造成影响,未来几年降价还是国内车市的主旋律。

  在2004年6月10日举行的《美国汽车新闻》中国峰会上,汽车市场研究机构亚洲汽车资源总裁邓凯透露,中国汽车市场利润高得非同寻常,以中级车为例,通用旗下别克品牌轿车在中国单车利润是4000美元,而在美国仅为600美元,两者相差6倍;德国大众帕萨特品牌轿车毫不逊色,在中国的单车利润为3000美元,是在美国(600美元)的5倍。

  而根据通用汽车2003年10月发布的业绩,该公司亚太区第三季度每辆汽车平均利润大约为1200美元,是北美子公司的10倍(102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利润来自中国市场。高盛公司2003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德国大众汽车2003年上半年盈利的80%以上来源于中国。专家们普遍认为,在中国市场,这样的高利润为降价提供了空间。

  另一个促进降价的因素是多个厂家在2004年内或2005年上半年扩大了产能。如一汽大众轿车二厂建成,产能扩至66万辆,而它2004年的总销量也不过30万辆。广州本田32万辆的扩建工程也已经完成,上海通用将烟台和沈阳的两个车厂收编后,产能也增加到40万辆。扩产之后一方面使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逼迫厂家降价,另一方面规模扩大使单车成本下降,为厂家扩大市场份额留出了降价的空间。

  2005年进口车关税下调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汽车进口关税的下调,预期轿车价格将下跌高达15%,今年中国内地汽车降价大战仍将持续。今年1月1日实施的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将对国内合资车产生价格冲击,华晨中国与德国宝马合营的华晨宝马汽车公司从1月12日起降价13%至14%,国产宝马318i的售价由39.8万元人民币降至34.8万元,降幅高达5万元,高档的宝马530i则由69.8万降至59.8万元,降价幅度竟然达到10万元,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另外,即使钢材价格显见上升,钢材成本实际仅占汽车整体生产成本的2%,故钢材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有限。

  专家认为,在这样的整体形势之下,虽然厂商可以玩一玩短时间价格上涨的策略和手腕,但汽车降价的大趋势不可能逆转。3

  价格大战能否爆发

  持币待购日益盛行

  经销渠道难以控制

  部分企业注定出局

  厂商都不想打价格战,但价格是保持市场份额最重要的手段,要么降价忍痛割肉,要么退出市场,汽车企业都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经过2004年的大降价,消费者逐渐变得成熟和理性,对有些厂家不再降价的承诺不感兴趣,很难再让消费者树立起车市价格稳定,短期不可能再降价的信心。降价成了广大消费者的期望,如果没有一定的降价幅度和营销策略,持币待购者的口袋不那么好掏。

  现在的车市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厂家的定价虽然标识在那里,但最后的成交价却可以低上几千到上万元,其中的差额算做经销商对客户的“优惠”。省汽车贸易集团公司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经销商敢于不按厂家的定价卖车,说明汽车生产厂家对销售渠道逐渐失去控制。他表示,只要当前国内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市场格局不稳定,车价就会降个不停。

  他认为,在销售终端,一开始是4S店与没拿到4S经销权的其他渠道商打价格战,随后是不同品牌的经销商之间打来打去,现在是同一品牌的4S店之间你降八千我降一万互不相让。于是就有了消费者现在看到的价格混乱现象:即使在同一城市卖同一型号的汽车,也可能差三五千,甚至上万元。不同城市之间,比如山东与北京等差别更大。这样降来降去,结果降得消费者谁也不敢轻易出手,价格战还会打下去。

  省会一位汽车销售商告诉记者,某型号汽车的生产厂家刚刚宣布不降价,经销商就把售价降低了2万元,构成了降价事实,厂家不得不宣布降价2万元,承认了既成事实,并再次宣布不再降价,结果经销商又在降2万元的基础上再降8000元,生产厂家不得不被商家牵着走。

  当前中国有100多个汽车厂家、2万多家经销商,产能过剩突出、经销商竞争激烈。厂家要生存,销售商也要活着,厂家又不可能完全抛弃销售商自建销售渠道,因而只能和销售商达成妥协,多方位的竞争让卖方不可能结成联盟,价格战难以避免。

  “2005年是汽车生产厂家的整合年,一定会有企业活不下去或被兼并或者破产。”省会一家知名品牌汽车的销售商说。他认为,随着价格的不断下调,汽车的利润越来越薄,产能大幅扩张的大企业一定会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价格是目前扩大市场份额最有效的手段,这样一些市场占有率低的企业极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价格战其实从2004年到现在一直在打,只是还没有打到生死存亡的边缘,没有打到有企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惨烈程度。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刺刀见红的价格大战,会在2005年内出现。

  高档轿车市场竞争将趋激烈

  展望2005年我国轿车市场前景,有关专家表示不容乐观,不会比2004年有明显起色,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高档轿车市场尤为突出。

  从车型来看,与2004年中档车激烈的竞争状况相比,2005年国内轿车市场的战火将进一步烧到高档车,高档车市场将非常热闹。

  比如说,奔驰C系列、B系列,宝马新三系、沃尔沃S40和卡迪拉克等高档车,都要陆续投入市场。而中档车这一块,相对来说新车不多,主要是换型。

  (据新华社)本报记者 郑建卫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