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书———人生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书与人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05:0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涛
读书———人生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书与人生)(图)
  第一眼看见樊纲,感觉不似印象中经济学家的模样:身材高大的他,虽已年过50,但身体依然健硕,他说这和长期坚持球类运动密不可分;樊纲很健谈,而且脸上总是洋溢着俊朗平和的微笑。

  他的办公室在毗邻长安街的国宏大厦5层,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挑选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在楼层的拐角处选了一处静谧的所在。他解释说,现在的世界太过炫目,自己的工作却是需要凝视的,选择这样的办公地点可以更好地读书、思考、写文章。

  读书让他开始思考人生

  1966年,樊纲通过了小学六年级的毕业考试。三年中学没上过什么文化课,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

  1969年,樊纲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后来又转到河北省围场县,在乡下呆了许多年,没事的时候他就凭着自己的兴趣看一些文史哲之类的杂书。由于他没上过中学,最初的知识积累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樊纲说,中国古代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之说,他当时的耕读生活,也的确是一生中最愉快、最从容的阅读时光。

  其中有两本书对樊纲的人生产生了影响。《创造十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集体宿舍的“大炕头”上读到的。读着二十年代初郭沫若、郁达夫那么一批浪漫而富有激情的“创造社”热血青年在人生大舞台上纵横驰骋的故事,他羡慕不已,甚至自叹枉来人世。尼克松的《六次危机》是稍后回北京探亲时读到的,他只用了两个晚上就读完了全书。

  从《创造十年》中,他懂得了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的道理,虽然人一生的道路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但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开拓,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色彩。从《六次危机》中,他懂得了“机会”和“抓住机会”的重要性。

  读书让他明确了自己的未来

  1977年恢复高考,樊纲的机会真的来了。

  “记得当时,我作为县文化馆的创作人员,正在一个公社的铸铁厂体验生活,从收音机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当晚就赶回县里与堂哥和其他好友商量如何利用这次机会。我只有相当于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虽然读了不少杂书,但从未系统地学习过数理化,考上大学的希望比别人小得多,但有了这么一个选择的机会,毕竟多了一种改变现状的可能性。”他除了在高考前狠补了两个月的数学外,其余的课程并没有感到太难,难的倒是填报志愿时的取舍。

  樊纲在乡下的七八年里,读的书大致有三类:一是文学,包括评论、文学史之类,这部分占了大头。二是历史书,正史加野史。三就是以马列著作为主体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内容。对于经济学内容,开始他只是漫无目的地涉猎,后来的一件事情,让他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兵团的一个连队来说,开始也就二十几个人,后来一下子来了百十号知青,还是那些机械那些地,产量反倒连年下降,劳动生产率越来越低,亏损当然是越来越严重。他当时很迷惑,就想从书本中寻求经济学的解释,渐渐地就对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5年前后,兵团准备在部分连队试行农村人民公社的收入分配办法,把固定工资制改为工分制,使收入与劳动表现挂钩。连队指导员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就找大家商量,樊纲当时已经似懂非懂地学了点政治经济学,又乐于表现,就对此事做了一番“理论分析”,指导员听了很欣赏,让他写成书面材料以连队的名义寄到了兵团总部。为此,他和指导员还被“光荣地”请到了兵团总部———佳木斯。这是他第一次“理论研究”的成果,从此他对各类经济问题自然也就更关心了。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经济学。虽然当时他已在当地的县文化馆搞群众文艺,小说、散文也发表过一些,但他觉得要搞文学创作倒并不一定要念大学,中文系出来的人更多的是要搞文学理论的,他不想做文学评论家,所以他没有报中文系而填了经济学,选择了一个可以称之为“专业”的学科。

  读书使他树立起自己的人生价值

  1978年,已经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的樊纲,第一次通读了1952年由斯大林审定的那本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接着又读了内部传抄的毛泽东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读书会记录)。“读一本教科书,你可以了解一套概念、理论、术语,使你对这门学问的内容有所了解,但不一定对研究这门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读一篇评论、批评或论战式的著作,却可能引发这种兴趣,因为你会发现那些煞有介事、貌似威严、铿锵有力、不容置疑的概念、定理、规律等等,不是不可挑战、不容置疑、不能动摇的。”

  毛主席是一位战略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对权威的怀疑,也同样启发了樊纲的想象力,使他在学会继承的同时,也学会了怀疑和批判。此后,他感到一本书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系统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他为自己确立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一样,对整个经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必须看到事物在不断发展,要想解决今天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吸收和利用人类发展起来的一切科学成果,使我们的理论有更广博、更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的经济分析有更现代的方法。只有用一切科学的成果武装自己,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的科学领域攀登。

  (作者系《信息与家庭·风范》记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21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