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旱情猛如虎水荒急煞人 梧桐山村盼“一劳永逸”治水方案尽快实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05:29 深圳特区报

  【本报讯】(记者金涌翁惠娟)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让本来就严重缺水的梧桐山村“雪上添霜”。多日来眉头一直紧锁的梧桐山股份公司董事长林仕宽,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这是因为由市水务局和罗湖区联手打造的“一劳永逸”治水方案,今春即将付诸实施,给他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旱情猛如虎

  “冬旱未了,春旱要到,照这样下去,我们可是麻烦了。”记者随林仕宽登梧桐山水库大坝,走村串户,看到的旱情让人焦虑——水库露出“大锅底”,裂开的泥沟又深又宽,剩下一汪“黄泥汤”;村民和外来工的屋子里,盆桶坛罐盛满了水,一点点用得非常节省;十几家企业每天靠消防车送水,勉强维持生产。林仕宽说,从去年9月以来就下过一场毛毛雨,打10月开始村里就实行定时限量供水、间歇停水。梧桐山水厂设计能力每天5000立方米,现在日存量仅1000立方米,要满足包括村民、外来工、企业单位、部队、苗圃场在内的15000多人生产生活用水,难矣!

  梧桐山村离深圳水库只有3公里远,村里还有一个梧桐山水库,为何靠着两个水库却依然缺水呢?

  记者了解到,梧桐山村原本户籍人口只有700多人,2001年梧桐山水库建成后,村里的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膨胀到1万多人,水库的库存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村里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部来自梧桐山水库,并未纳入我市的供水管网之内,典型的“靠天吃水”。因为库容量小,调节能力弱,一遇大旱就裸露出库底,“水贵如油”,此话不假。

  解旱如救火

  梧桐山村的旱情牵动着罗湖区的各级领导,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在最缺水的日子里,罗湖区委书记汤锦森、区长刘学强带着区水务、财政、环保等部门和东湖街道办负责人,登上梧桐山查看水库、了解水荒实情,并迅速制定出缓解水荒的具体方案,以解决近、中期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进入旱期以来,罗湖区水务局和东湖街道办的负责人多次往返梧桐山,寻找新的水源。为缓解旱情造成的水荒,他们组织专用车从深圳水库买水上山,在溪流处筑坝引水进村。最近,又在加紧打一眼新井,以备旱情更加恶化时急用。此外,早在去年3月,汤锦森就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六水方案”,以解近、中期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包括增容蓄水、打井取水、支流引水、各方送水、水库调水、市民节水,多管齐下,以期顺利度过干旱期。

  为解决梧桐山用水难,还需要从中长期角度考虑周全的可行方案。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治水目标,有关部门提出梧桐山水库扩容、用输水管把深圳水库的水引进、从深圳东部供水网络引水的3个方案。然而,经专家论证,却各有利弊。怎么办呢?

  治水治根本

  “再也不能让村民们闹水荒了!”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一劳永逸地解决由于特区早期规划欠缺而导致久拖未决的梧桐山村水荒?罗湖区根据实地踏勘和认真分析,进而从大望、梧桐山两村长远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主动与市水务局、市水务集团合作,推动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根治方案。

  专家分析认为,提升梧桐山水库大坝高度以增加库容量,除了投入成本巨大,加重防洪压力,不安定系数多,还直接影响生态景观;从深圳水库直接取水也不可取,因为大望、梧桐山两个小水厂的制水设备简陋,无法达到优良水质的要求,而市里已明确提出取消1万立方米以下的小水厂,将其全部纳入市政供水网络,以确保实现2010年我市居民全部用上“直饮水”的目标。

  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这一治水原则,市水务局和罗湖区政府着手共同推动梧桐山、大望两村每年必遇的“水荒”治理。不久前,在经过大量实地调研、专家论证后,市区两级达成“终极共识”,市水务局决定将其纳入全市的供水网络,这样既可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又能保障他们的供水需求,供水方案由市水务集团设计并投资兴建,计划从东湖水厂供水。这样一来,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该片区的水荒问题了。

  消息传开,两村居民群众奔走相告,盼望着“美好的规划尽快变成现实”,他们就再也不必为旱所困、为水所扰了。

  作者:记者金涌翁惠娟 编辑: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