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巴以 共同编写《他们的历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巴以 共同编写《他们的历史》(图)
  巴以积怨太深,就像这高耸冰冷的隔离墙。但隔离墙隔离不断巴以人民之间的交往,巴以民间人士已经共同编写了《他们的历史》。图为巴勒斯坦人通过卡兰迪亚以军检查站。

  新华社发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巴、以民间人士共同创建了“和平研究”组织,编写了《他们的历史》一书,其宗旨是借助正确的教育,为巴以双方的和平创造气氛。

  2004年暑假,以色列发布官方报告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教育部出版的2003—2004学年课本里有了一个显著变化,即第一次标注了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边界,但该报告指责巴官方的教科书上仍然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并继续声称暴力是目前解决争端的唯一方式。据《耶路撒冷邮报》的报道,以政府报告的依据是,他们发现在历史、地理、经济等学科的26本巴教材的地图上,以色列的乡村、城镇都属于巴勒斯坦,并用阿拉伯名字标注名称。

  记者翻阅了巴勒斯坦和其它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教科书。总体而言,在这些教科书的地图上,通常是看不到以色列这个字眼的,因为多数阿拉伯国家尚不承认以色列,自然不会将它列入教科书。

  这就不得不提及历史教育的政治取向问题。巴以争端是迄今国际政治中久拖不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双方历史教育的偏差也脱不了干系。以色列不满地指责巴方的做法;但以色列自己又何尝不是在历史教育上对巴勒斯坦充满敌意和不公?巴勒斯坦的孩子,不少是在怀着仇以情绪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以色列的儿童不也同样是在“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以及各种对巴勒斯坦人的鄙视和不屑的思想灌输下成长的呢?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对这场战争,以色列各种教科书都写成“独立战争”,而巴勒斯坦的课本中则说是“灾难日”、“民族沦陷日”。两者以此展开教育,其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又如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这是国际社会通常的叫法,任何阿拉伯国家的教科书上都写着“被占领土”的字样,以色列则习惯上一直称之为“犹地亚和撒马利亚”,这是犹太历史上对这两个地方的称谓,有着很强的政治色彩,暗示它们应属于以色列所有。囿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以色列近期才被迫含糊地称之为“土地”。

  1987年底,巴勒斯坦人首次爆发以投掷石块为主要手段的抵抗以色列占领的活动,巴人自称为“起义”,以色列则将之定性为“暴动”和“作乱”。巴勒斯坦人的“示威游行”,以色列视为“骚乱”。制造自杀爆炸的人,许多巴勒斯坦人认为他们是“烈士”,而以色列则称之为“恐怖分子”。

  不同的称谓,代表截然相反的立场,这使报道巴以问题的外国记者绞尽脑汁,一不留神就会引起双方不满。譬如CNN,以色列认为它“亲巴”,右翼的《耶路撒冷邮报》经常指责其报道“缺乏公正性”,甚至“反犹”。巴勒斯坦则认为它“亲以”,因为它有时把巴武装分子称为“恐怖分子”,现在CNN也学乖了,把持枪者全部称为“武装分子”。

  可以说,巴以之争不但发生在血淋淋的冲突现场,不单单是真枪实弹的对峙,还有以教育和媒体为龙头的软实力的较量。双方尽可能争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在“词语仗”中不甘下风,某种意义上似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双方对同一行为冠以全然不同的概念,并且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中,势必引导学生树立起带偏见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客观地讲,如果以彼此的冲突作为参照系,巴以双方都存在着教育上的误区和盲点。

  这一不争的事实已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警惕和觉醒,并为消弭这一弊端而积极奔走。2002年初,巴勒斯坦的阿得旺教授和以色列的巴龙教授共同创建了一个名叫“和平研究”的非政府组织,其宗旨就是希望借助正确的教育,为巴以双方的和平创造气氛,为此他们与理念一致的教育家一道,编写了一本名为《他们的历史》的新书。

  在耶路撒冷老城举行的首次编务会上,双方的知识分子就如何编撰这部书进行了激烈争论。最后他们决定以三个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一是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二是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三是1987年的巴人首次“起义”。双方在讨论中各持己见,表明即使这些理性的知识分子,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诠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好在他们能够求同存异,搁置歧见,对争议太大的地方要么有意忽略,无法回避之处便用模糊的表述一笔带过,最后的定稿还不足100页。

  巴以积怨太深,矛盾盘根错节,看似无从下手解决。但双方共编历史书的举措启迪人们,只要做下去,希望并非太渺茫。有了100页,就可以有200页,甚至更多。关键是要抱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在教育上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从而捐弃前嫌,着眼未来,这样代代相继,终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那一天的到来。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21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