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汉武大帝》没能“谱写收视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09:04 南方日报

  《汉武大帝》没能“谱写收视神话”

  情节拖沓比“司马迁长胡子”更要命

  58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自本月2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至今已过大半,再过9天,该剧就将播完。目前媒体对该剧是一边大肆叫好,称其“谱写收视神话”;一边津津有味地大肆炒作其“破绽”、“硬伤”与“漏洞”。但记者经调查发现:《汉武大帝》的收视率并不算太高,尤其是在广州;其收视不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什么“破绽”、“硬伤”与“漏洞”,而在于其故事不够精彩且节奏相当拖沓。

  1.广州收视一点也不高

  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汉武大帝》首周收视率仅为4.49,单集收视最高也不过5.05。这样的收视又怎能称得上是“收视神话”呢?去年上半年,央视一套同时段播出的家庭伦理情感剧《大姐》,单集收视最高的都超过了10.0;而对于当年《雍正王朝》创下的央视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最高纪录19.8来说,《汉武大帝》更是遥不可及!

  据报道,在“北京地区所有同时段电视剧中,《汉》剧收视遥遥领先”。可是在广州,《汉武大帝》就比较“惨”了。同样是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从2日到19日,该剧前36集的平均收视只有可怜的1.98。其中16日该剧的收视最高,达到3.02,但比起当天广州地区电视剧收视最高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的19.41,还不到后者的16%!如果说《外》剧是情景剧,不太好比,那就以19日为例,广州电视台的《少年宝亲王》收视7.0,是《汉武大帝》收视2.28的3倍多!

  2.剧情拖沓是致命病因

  那么,《汉武大帝》收视不理想究竟原因何在呢?记者认为,故事不够精彩是主要原因,而剧情拖沓、推进缓慢则是导致故事不够精彩的致命伤。难怪有人说,“汉武大帝”是个慢性子。

  《汉武大帝》节奏太缓慢,尤其是开头,不是尽快将观众带进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而是耗费大量镜头,拼命地在那儿卖弄其历史知识,展示汉代的礼仪习俗风情,这种只顾“掉书袋”而完全不考虑电视多为家庭收看这一特性的缓慢节奏,无疑把大量缺乏耐性的观众赶到别的频道去了。

  《汉武大帝》开播首周,收视最高的居然是第一天。这种完全有悖于一般收视规律的现象说明了两点:一,在媒体的推动下,观众对该剧充满期待;二,由于该剧令人失望,观众流失明显。有传媒学专家说,现在观众锁定一个频道的耐心只有5分钟,如果节目5分钟不能吸引人,观众就会换频道了。说实话,如果不是对胡玫的信任、对焦晃的欣赏、对陈宝国的期待,记者也早溜号了!

  《汉武大帝》一共58集,一直到将近一半的20多集,陈宝国演的汉武帝才出场。这样的戏剧结构与观众的心理期待也是很不相符的。剧名叫《汉武大帝》,可“汉武大帝”却千呼万唤不出来,观众能不着急吗?如果剧名叫《汉景帝与汉武帝》,那一点问题也没有。现在前20多集挂着汉武大帝的“头”卖汉景帝与窦太后的“肉”,你说观众能买账吗!

  除了剧情推进慢、主角出场慢之外,人物表演节奏也慢吞吞的让人受不了。大量人物台词都是些不咸不淡的叙述、交代,既没有激烈的冲突意义,也没有丰富的潜在意义,味同嚼蜡,让人犯困。

  《汉武大帝》的问题主要出在编剧。中山大学一位研究古代戏曲的教授对记者说:“这编剧不懂写戏。”剧本不成熟,再好的导演、演员也是白搭。据说该剧原有60多集,现在删到了58集。记者以为,如果能砍到40集以内,《汉武大帝》也许会好看得多。

  3.争议纠缠于细枝末节

  相对于其一流的主创阵容和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汉武大帝》显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汉武大帝》的收视为何与其投入不成正比?这本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围绕这部文艺作品的争议焦点居然不是文艺学而是史学!

  也许由于这是一部近年荧屏难得一见的标明“根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改编”的历史正剧,所以全国的史学家、史学专业学生甚至普通观众都参与了有关汉朝服饰、化妆、语言等“细节”问题的讨论:汉武帝不应是“汉武大帝”;汉朝妇女化妆不应像日本人;明末清初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晚唐的“推敲”一词不应跑到数千数百年前的汉朝;“大夫”、“大王”的“大”读音不应是“dai(代)”,“会稽”的“会”应该念“kuai”的四声;汉文帝视察细柳营的故事不应安在他儿子景帝身上;太子刘荣被废时不应是少年郎;剧中的匈奴人不应沿用汉人的蔑称自称“匈奴”;台湾演员张世(田 扮演者)的“台湾普通话”不合适;焦晃(景帝扮演者)一口大白话不像古人……甚至连陈宝国的“剑眉上挑,一脸凝重”也莫名其妙地成了挑刺的对象;司马迁的胡子更成了焦点——这不是吹毛求疵是什么!难怪有人愤愤不平地说,岳不群挥刀自宫后还会粘上假胡子,人家司马迁就不可能要个面子吗?

  4.文艺作品不应求全责备

  前年央视的开年大戏《走向共和》也曾由于“为李鸿章、袁世凯翻案”而引起强烈争议。但《汉武大帝》不同,关于它的争议与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评价基本无关,而大都纠缠于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细节上。其实,不论古装现代,不论中国外国,不论电影电视,哪部作品没有“穿帮”?所以才说是“遗憾的艺术”嘛!一部历史剧刚开播不久,就有一个排的历史学家兴奋地跳出来,拿着放大镜,这边揪尾巴,那边扯辫子,不把这戏弄得灰头土脸誓不罢休。如此求全责备,今后谁还敢拍正剧?干脆都去戏说得了!

  据报道,上海老电影人沈寂就对《汉武大帝》持宽容和欣赏的态度。他认为,小的错误无伤大雅,总体而言,《汉武大帝》不失为一部上乘的历史剧。从汉景帝到汉武帝的这段历史本身就很复杂,可循的史料又极少。《汉武大帝》表现出的严肃和认真,表明制作方是花了大力气的。至于里面的小错误,别说是表现两千年前的历史剧,就是一些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背景的影视剧,照样也会犯常识性错误。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胡守钧教授,是少有的能看出《汉武大帝》价值的学者之一。他说,历史正剧最关键的是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现在有不少历史剧以“戏说”为掩护,对历史胡编乱造,这是很要命的。而《汉武大帝》以历史正剧形式出现,依据《史记》和《汉书》来刻画历史人物,已经尽可能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眼下不少古装剧都过分歌颂帝王,“封建皇权意识”成为历史剧整体创作的一大通病,但《汉武大帝》不仅塑造了汉武帝、汉景帝两位帝王的形象,也生动地刻画了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司马迁、苏武等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君君、君臣、君民等关系上都有所涉及,总体上呈现了大汉帝国征战四方、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这是一大进步。

  本报记者 丁冠景

  图:

  正在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备受争议。资料图片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