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闻评论不宜刻意“求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1日10:17 人民网

  姜文兆

  评论和言论之类的文章,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自然有时效性,但决不可将之与特别强调时效的“消息”等动态新闻一样看待。如果孤立地刻意“求快”,就可能因失真失实而导致“虚假评论”,客观上为假新闻的播散推波助澜。譬如近日的“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年消费8.35元”这则假新闻一出笼,当即被许多只求快的“评论家”和媒体视如至宝,以其为靶标而大作文章大发“感慨”。结果这被渲染夸大的报道,使得一干“评论家”们和媒体自摆乌龙。尔等夤夜上阵对着“目标”重炮猛轰了一气,却原来是个人工吹起的大泡沫。相关者除了灰头土脸,还多少有些无颜对人。所以如此都是“惟快”闹的。新闻评论在兼顾时效的同时,更应重在真实准确和深刻新颖。不能只急匆匆地粗略一瞥,便捕风捉影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的评论即使不是缺乏责任感,也有草率和随意之嫌。

  首先,“快”并非对于新闻的唯一要求。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所谓“快”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点上。而失真或虚假的新闻则扮演着“谣言传播者”角色,混淆视听误导舆论和读者,播散得越快危害越大。因此,“快”同样不是新闻评论的唯一条件。况且,评论和消息在时间要求上也有着较大区别,不能等量齐观。消息的“快”可以借助于连续报道。它的首篇稿件可以只简略反映已知的,未明事项留待“下回分解”,譬如“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云云。而后通过后续文章对前边的报道“释疑解惑”乃至纠正,这就是消息“快”得起来的优越之处。评论就很少听说有“连续”的,即便有也是各自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属并列关系,一般不能够互为补充和诠释。例如上世纪60年代对苏联论战的“九评”文章。上述即是不能像要求消息一样来要求评论“快”的原因所在。前些时有的人根据《10万奥运官员赴英培训》的消息,“义愤填膺”地挥笔上阵大加挞伐。结果数日后得知这竟是个假新闻。对于那些“不失时机”,急于口诛笔伐的“摆乌龙”人,其讽刺之辛辣可谓入骨三分。诸如此类的对着“子虚乌有”义愤填膺情形,不仅干扰了奥运会筹办工作和进程,还无端地给政府抹黑挑动群众不满情绪,造成的后果相当恶劣。

  其次,新闻评论需要有“沉淀”和缓冲时间。消息大多以人物,事件等的变动为表现主体。而评论则是附着于人物事件等主体之上,以对其进行认识、评说、判断和演绎为主体。因此特别需要有对于人物、事件进行“沉淀”的澄清时间,以便深化认识、理解和梳理,力求能够准确地予以评论。然而现今的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对于新闻评论的“时限”要求却都很苛刻。少数的是三天,大部分是一到两天。那极端的报纸还要求必须是当天的。人们当天看到报纸时,即使能写得出也来不及上版面了,因为当天的报纸已经出了。这么短的时间里要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很难。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评论的主体不是变化剧烈的人物或事件等显性新闻,而是某种现象、风气、习俗、倾向、思潮之类,属于潜移默化的隐性新闻。相对于消息而言,此类评论的时效色彩更加淡化,大可不必苛求其“快”。

  另外,盲目强调“快”将导致谬误频频。有些媒体编辑几乎把“快”当做衡量评论稿件的首要标准,有意无意中就把稿件质量、准确等等忽略掉。在这种“惟快”的攀比竞争之劣性循环下,评论稿件的总体质量也弊病丛生每况愈下。出现大量浮躁偏执缺乏理性,没有“营养”的快餐式稿件。其草率、轻浮、浅薄、恶俗、失真、虚假、误导不一而足。例如个别女大学生用婴儿奶瓶喝水,也被当做普遍现象大加“评论”。你管得着人家用什么喝水?用奶瓶喝水违反哪条法律?有的又发现新大陆般呼吁解决民工的“性生活”问题,这如何解决?总不至于建“红灯屋”吧。真是无聊恶俗至极!能先把拖欠民工工资解决就已经“谢天谢地”。不可忽视的是,还产生了相当数量非常有害的“垃圾”式评论。这些垃圾评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抑正扬邪、指鹿为马、助纣为虐、蛊惑人心,以致正确的被说成错误,错误的被说成正确,搞乱了人们思想和道德价值观,严重冲击了道德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进程。

  实践表明,对新闻评论无条件地要求“快”是违反规律和不科学的。必须在真实无误的前提下来讲究时效性。各类媒体对于新闻评论应该区别对待,因时制宜,准确为上。这样才有助于减少那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匆忙急就的“快餐”式评论,有效降低虚假评论带来的危害和副作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