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周星驰香港接受蜕变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09:59 南方都市报

  吾友李照兴曾提及一种阅读港产片的方法:当一出港产片能够成为报纸头版内容,那便代表它足以作为全体香港人的共同话题,而且往往可与香港社会意识扣上密切关系;反之则无论票房如何出众(甚至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仍是娱乐版茶余饭后的闲话,不能提升至全城瞩目的层次。我认为以上见解今天仍可通用,过去数年间能够打上报纸头版“事件化”的港产片,只有2001年的《少林足球》以及2003年的《无间道》。

  《功夫》开画虽然也气势如虹,但也破不了《无间道Ⅱ》优先场加上首日票房超过500万(港元)的纪录。但从媒体对《功夫》的报道来看,焦点无疑仅放在票房成绩上,又或是还原至对喜剧的最低层次要求:笑位有多少个?又或是周星驰出场的时间有多少?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自《赌神》(1990年)开始,周星驰的电影差不多每一出都会被香港影评人纳入社会解读的范畴中分析,今次的阙如自然是不寻常的反应。

  当然在今天的香港影坛中,仍有力吸引媒体注意的离不开三位大导:杜琪峰、王家卫及周星驰。杜琪峰是真正支撑香港影业的幕后玩家,2004年交出三部作品:《大事件》、《柔道龙虎榜》及《龙凤斗》;他目前的处境和周星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状况可谓异代翻版──以一人之力去撑起全年的整体票房,因为他们都成为特定时空下的观众入场信心保证。两人也因而面对大同小异的问题:在高密度的流水作业生产模式下,在大量冠名的作品中,只可能偶有由衷而出的言志之作。杜琪峰今年的重心应在《柔道龙虎榜》,就如去年的《大只佬》般,基本上以满足自己为务。对照起来,王家卫及周星驰自然走远了一步,前者主攻各地的艺术片网络,后者则透过《少林足球》建立了口碑从而逐渐转型成国际化的导演。把三者对照起来或许别有趣味,周星驰好像正好处于杜琪峰及王家卫两人的中间,既走过了前者仅依赖本地市场的阶段,但又没有去到后者完全放弃香港票房的处境。当然周星驰大概也不想成为王家卫般的香港票房毒药,于是他同时要负起两人的媒体存在功能:一方面可以如王家卫般在数年内不断制造幕前幕后花絮以供炒作,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大家对打破票房纪录的期待来造成轰动效应。

  严格来说,香港人一直以三重身份去“接受”周星驰:一是工业人角度,即从电影工业行内人身份出发,所以一般会强调他的票房效应,希望可以透过肯定票房神话来为日渐式微的本土影业打气。上次《少林足球》的6000万港元票房神话自然发挥了积极的主观投射作用,但事隔三年情况其实并无改观,CEPA神话并未见其利先见其弊,本地电影的生产市场只有进一步萎缩,媒体更报道连今年的贺岁片黄金档期也仍未有足够片源支撑。事实上,工业人虽然口中没有明言,其实正如罗贵祥分析“香港电影从来没有反抗好莱坞,反之常希望成为好莱坞,就如复制人想成为人类”,由《少林足球》开始,工业人看到的是周星驰走上了他们认为成功的方向,今次透过“李小龙化”再进一步踏上影像世界的全球化舞台,自然更符合他们心底的由衷盼望。但背后的讽刺是“所谓香港影人在好莱坞的成功,并不时常等同于香港电影的成功”,其实也同样可应用于周星驰与工业人的对照阅读上:前者无论如何在票房上屡创佳绩,其实早已与香港本土的电影工业无关。

  二是文化人角度,通常集中在周星驰如何把本土色彩加以发挥,从而建立香港人的身份意识。这群人心底里或多或少都有一重抗拒周星驰自《少林足球》后变化的潜意识,简言之是不希望导演因为要迎合美国的投资者,而不断把原先的“无厘头表演”淡化,而出现“去香港化”的全球化易容效应。当然我们在《少林足球》中看到周星驰刻意把俚俗的广东话语言趣味去掉,把对白上的吸引元素逐渐转到视觉及特技元素上,从而去打破因语言障碍而生的全球化隔阂。我在这方面可说忧乐参半,一方面在《功夫》中可见到周星驰并非一股脑儿放弃地道身份,最明显的例子是由元秋饰演的小龙女用Crossover的手段,把李小龙的招牌动作做出来,从而向斧头帮帮主传达潜台词,那种自己人的阅读快感即时爆发。但我同时也理智地知道,李小龙这一经典动作,其实已经是全球化了的影像标志,无分中外的“龙迷”观众都能立即接收到,这大概也是周星驰有信心这样拍的原因。反而我作为地道的香港观众,更清楚看到导演的“自我审查”——在利用掌印的不同片段中,其实一直是扣紧《如来神掌》的脉络,所以先有周星驰在交通灯站上击印疗伤做铺垫,然后到小龙女在铜钟上击掌,我辈粤语长片影迷登时便以为导演又来一次Crossover,把《如来神掌》的临死传功片段来一次重构。可惜《如来神掌》始终不是李小龙,周星驰不敢造次,终于仅把它化为不伦不类的狮吼功混过,所以只能说今时今日周星驰“有所为有所不敢为”。

  最后是香港的普罗市民角度。上次《少林足球》之所以能成为全城的话题焦点,和香港正处于经济低谷以及因内地强势南下恐惧而失去过往的自信心有密切关系,而电影的内容正好或暗或明地呼应了当时的集体潜意识。然而事隔数年,香港进入更复杂的社会局面,一连串的社会事件:西九龙文娱中心的争议和“领汇”的上市风波,都一次又一次暴露出社会对立激化的情况。在眼前谲奇多变的世局中,回到武侠世界由黑转白的简化选择,显然已不足以延伸出对照现实的种种问题。

  作为入场的观众,我们当然也会同时背负多重身份去阅读周星驰。所以无论《功夫》的成绩如何,我仍看得津津有味,因为说到底我也是星爷的“超级粉丝”之一。

  汤祯兆(香港)

  图:

  从被普罗大众爱戴到被文化人解读,再到以香港电影工业人身份被寄予厚望,周星驰被香港接受的历史正慢慢蜕变。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