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助背后的无奈与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10:06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特别提示

  1月18日上午,西安市救助站站长党文善早早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在钟楼盘道集中,他们打算救助闹市区的行乞者,让他们不再受严寒之苦,但党文善的希望却落空了:很少有行乞者理这个茬。救助人员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在救助和拒绝救助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一段距离?

  “拒救”的行乞者

  党文善代表救助站向一名残疾行乞者保证,要送他到社会福利院去,解决他的生活问题,劝他不要再行乞了。但这名自称来自陕南的残疾行乞者态度坚决地拒绝了党文善的建议。众多围观群众目睹这一幕后也议论纷纷。这名残疾行乞者自称已在本市行乞二十多年。

  北大街青年路口一名带着两名小孩行乞的年轻妇女一见救助人员,立即站起来转身就走。救助人员赶上去向她说明来意,但她头也不回就走远了。一路上记者注意到,有相当多的行乞者一看见市救助站的车就跑,实际上还没等救助人员下车,这些人就已经没了踪影,尽管救助人员的劝说毫无强制性。

  有一个疑问始终在记者脑海徘徊:他们为什么拒绝接受救助?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对本市众多市民以及七八名行乞者进行了调查。一位在青年路居住的老人告诉记者一件事,有的行乞者在远郊一些地方租房住,他们每天的行乞如同上班一样,他们也有自己工作范围的分工,比如某块地方是“某个人的”,他会因为争夺“领地”而与其他行乞者发生纠纷或打斗。

  对于这位老人的说法,记者向市救助站的几位工作人员求证。据他们说,这类事情救助人员也不止一次听说过,因为有的行乞者打算离开西安另去别的地方时,也会说一些他们圈子里的事情,包括租房住、定时来某一个地方行乞以及争夺地盘。

  几天后,记者在丰庆路上与一名带孩子扒车窗行乞的中年妇女达成协议,给她些钱,让她讲述自己的事情,并带记者到她住的地方看看。据她所说,自己姓王,是甘肃人,今年49岁。外出行乞的原因一是家里穷,二是村里不少人农闲时都干这个事,三是她已经习惯于这种生活,除非家里来人叫她回去。记者很纳闷她怎么和家人联系,她回答说,干这事的人大都认得,一问就能问出来。

  这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一个8岁多,一个9岁。她说其中一个是另外一个妇女的,有时她们之间互相借孩子,因为这种事情主要还靠孩子要钱,当然相互之间是要分钱的。至于一天能要到多少钱,她说这没有个定数,有时多有时少,当然具体的钱数不能告诉别人,不然这“生意”就没法做了,会有人来“搅摊子”。记者问她一天能要20元钱吗?她笑而不答。又问她要是耽误她的“生意”又该给多少钱呢,她想想说,你就少给点,给个50元吧。据说,她和两个孩子每天也定时去外面吃饭,到小摊上买点面条、馒头之类的食物,有时遇到好心人了,才去买点肉食。

  她和另外一名妇女在南郊电视塔一带租房住。在这里没有人知道她是行乞的,大都以为她在一个工地给人做饭。她们都遵守一个“规则”:住南在北要,住北在南要。这名妇女坚决拒绝照相,无论出什么样的条件。问及接受救助的事情,她说干这事的不会去那里,去了那里要登记,而登记了就可能有麻烦,以后就难干这个事情了,对这一点,干这事的都清楚,就算要回家也自己去买票,因为要的钱再少也够买票回家的。记者提出可以帮她找个工作,让她真的去一家工地做饭,她回答说不必了,因为工钱也不是好要的,再说自己习惯了现在干的事情,太劳累了也觉得不值。

  据了解,本市闹市区的行乞者数量明显增多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事情,从救助人员掌握的情况看,行乞者中绝大多数来自外地,其中有患精神类疾病的,有痴呆或身体残疾的,也有被家人遗弃的病人,其成分很复杂,有些纯粹靠好心人的同情骗钱。救助站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救助站受城市行乞者冷落的现象由来已久,现在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该不该对这部分人加强管理?如果要管,谁来管?怎么管?希望全社会对此予以关注,因为到目前为止,这类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救助站职责范围和能力范围。

  城灯的盗窃者

  在西安环城公园南段管理所,曾经出现了照城灯屡屡被窃的事情。环城公园的数十工作人员被迫通宵轮班守候城灯,最后他们抓获盗城灯的人———两名流浪儿。

  记者曾和南段管理所的杨所长一起与两名流浪儿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交谈,两名孩子一个10岁、一个14岁。他们自称已在西安街头流浪多年,其中一个孩子告诉记者,他坚决不去救助站,就是被送去了也要跑。而另一个孩子说,他就曾经从里面跑过。至于为什么,他们说,自己家里还有人,要是被送回去了还是得出来“混”。两个孩子给西安的市政设施造成了上千元的破坏,他们敲碎灯罩,只为了获取其中的金属,好拿去卖废铁。

  两个孩子在西安的生活已经变得很简单,每天晚上出去找些可以偷的东西,凌晨时卖给收破烂的。得到钱一部分去买好吃的东西,另一部分去买些衣服。他们说偶然也去行乞,但是这种事也不好做,会有人撵他们,不仅城管人员,原来在那里行乞的大人也会这么做。两个孩子后来被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在西安街头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拿着一瓶没打开的果汁饮料,相互之间诉说着哪里会有东西,哪里的“点”好些。据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对这一类孩子进行救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孩子的心灵已经被扭曲,如何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类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帮助,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因为他或她迟早会成为一个犯罪分子。

  救助站欲“救”不能

  2004年8月初,一名自称叫张二敏的外地女子频繁在本市各大媒体上露面。8月14日凌晨,当两辆警车载着3位民警、3家媒体的5名记者从市救助站返回时,所有人都在反思。

  后来警方证实,这名自称叫张二敏的女子确系曾被各媒体报道的“被卖聋哑女孩”。但她不仅不是聋哑人,还被人指责以自己的“悲惨遭遇”行骗。正是她让警方、媒体、群众、救助站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

  8月13日这一天,张二敏数次赤裸全身出现在闹市区。当天下午2点,她先是赤裸全身欲跳长安路上一天桥,被警方带离现场后又于当晚10时在南大街上裸卧,向过往行人叙说自己“被卖三次”的“不幸遭遇”。警方、群众及媒体无法袖手旁观,只得再次劝阻、劝说。当她同意去救助站后,民警用车将她送到救助站门外,5名记者陪她去救助站。

  尽管知道她的事情,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是愿意帮助她,但她拒绝说出家庭住址。当晚留宿一夜后,她又一次出现在西安闹市区,用同样的方式让过往行人大吃一惊。

  多位处理过此事的民警表示,这样的事情让警方束手无策,因为目前只能对她进行劝阻。而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张二敏这样的人其实无法救助,因为她们根本就不想回家。据说,此类来救助站“求助”的人远非少数,这一类人的“求助”,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取得一种托辞,如张二敏即对记者说,她去了救助站三次,但没人管她。这样的说法连记者也颇感惊讶,因为她明明知道记者是这一切的目击者,但是她仍然能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这名女子在西安的天气转冷之后,突然消失了。无人知其去向何处。社会给予这名女子的救助成本是很大的,仅公安机关动用的警车次数就多达十余次,也许这时候正有人急需警方援助,也许这时候正有人面临生命危险,但是……

  救助站的“救助软肋”

  根据西安市救助站的统计,从2003年8月1日到2004年底,市救助站共接待求助人员数千人,其中属于按规定需要救助的人员仅占三成。有些人明显在钻国家的空子,而救助站按规定又无法落实其身份,给救助站的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前来求助的人中甚至有人提出要喝啤酒、吃烤肉,最后迫使救助站强行终止救助。救助站负责人对记者坦言,由此造成财力浪费的现象相当突出,但克服这种现象却并非救助站力所能及,需要制定更完善、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在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中,流浪儿童约占12%。这些孩子大半是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还有一些是厌学、逃学者以及被家庭遗弃的残疾儿童。据了解,救助站进行救助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但是流浪儿童在救助站滞留的时间100%超过10天,其中滞留时间最长的已达一年多。

  救助站负责人很无奈地说,对于这些流浪儿童,救助站根本联系不到其家人。根据规定,未成年人强行要求离站,需经救助站同意,可是救助站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敢让这些孩子离开呢?因为出了事救助站负不起这个责任。于是,便出现了流浪儿童常住救助站的怪事,而相关的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按规定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却常常被送到救助站。如果被拒绝,送人者便将病人遗弃在救助站大门口。去年,救助站工作人员曾在门口发现一被遗弃的病人,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站只好先将病人送医院救治,但病人因病情严重于半月后死亡。据悉,这样的事情已有几十例,救助站也被折腾得焦头烂额。包括法律、公安等方面的人士均认为,对此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否则,政策空白造就的“救助软肋”很难消除。

  据了解,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带来的额外开支以外,救助站全年拨款不足也相当明显。目前各地的救助经费由各级财政拨款,但各地财政能力的差异也必然影响救助的质量。记者肖海波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