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党报“守门员” 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15:32 红网
  编者按: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同一件事;同样,一个人做一年两年的晚班校对不难,难的是34年来一直都在做晚班校对。《湖南日报》社编辑出版中心校对工作室执行主任刘国强,从一个23岁的年轻小伙子,到如今年近六旬两鬓斑白,34年来一直上夜班,校对了新闻稿件3亿多字,发现差错近万起,牢牢把住党报质量关,被誉为报纸出版的“守门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九月,刘国强从全国几十万新闻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勇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韬奋新闻奖”,实现了湖南“韬奋新闻奖”零的突破。

  上篇:把好党报质量最后一关 挑错准确如同“守门员”

  “校对工作就是‘挑刺’,纠正一个字就好比拔除一根刺,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堵住一个差错,就好比足球场上的守门员扑住了一个‘点球’,那种兴奋感是无法形容的!”刘国强说。

  《湖南日报》社出版部副主任张人楠说:“刘国强同志有三个绝活,大家都十分佩服。第一个绝活就是,他熟悉报社每个记者的笔迹和书写习惯,即使不看记者名字也知道是谁写的稿子;第二个绝活就是,他能准确辨认出打印字迹模糊的稿子,甚至新华社电稿只显示半边的字,他都能准确辨别;第三个绝活就是,他对体育名人以及各种比赛数据非常清楚。大家都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每天晚上,刘国强都要校对好几个版的报纸清样 (匡莉芳 摄))

  “我在报社总编室干编务工作,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查处报纸上的差错,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所以我特别担心刘国强这一关出问题,好在老刘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刘国强的妻子周韵乔笑着说。“记得上个月,有个读者打电话来说有篇《公园林阴道,车多隐患多》的新闻标题错了,应该是《公园林荫道,车多隐患多》。我当时也拿不准,心里很紧张,马上打电话给刘国强。他在电话里非常自信地说,是这个林阴道,绝对没错。我这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刘国强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成为他干好校对工作的牢固基础。他对党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一些政策性的新提法、新名词都能牢记脑海;对国际国内的敏感问题,在工作中能严格把握分寸;对一些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提法错误的稿件能够正确辨别。比如,一则广告中,中港商投资的企业被称作“中外合资”,他一眼就挑了出来;某国际博览会“中国产品获8块金牌,台湾获2块”,他指出应该是“中国产品获8块金牌,中国台湾获2块”;一条海南育种的稿件中说“海南岛是我国的最南端”,他向编委提出,中国最南端不是海南岛,而是南沙群岛,及时纠正了这一概念错误。

  报社集团长期从事夜班的主管编委、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张渡说:“有刘国强上班,校对那边我就放心了。”这是对刘国强很高、很贴切的评价。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刘国强从北京捧回“韬奋新闻奖”(文热心 韩世祺 摄))

  这个优秀的校对工作者,除了获得了第六届韬奋新闻奖之外,还获得了许多名至实归的荣誉。30多年来,他被报社嘉奖11次;年终考核多次为优秀;在湖南新闻界第一个被评为一级校对员;获全国省级党报首批“十佳新闻校对员”称号;获湖南省第五届十佳编辑奖;获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校检研讨会特别荣誉奖。他还带领《湖南日报》校对工作室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省级党报编校质量评比第五、第六名(全国只取10名)。

  省委宣传部决定把刘国强同志作为全省重要典型,号召全省新闻媒体对刘国强进行宣传报道。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指出:“这个典型是我们自己的典型,搞好宣传是当前开展三项教育活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需要。”宣传部副部长覃晓光、宣传部助理巡视员蒋祖煊也要求各新闻媒体,要把新闻战线的这一重大典型宣传好,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新闻工作者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刘国强采访座谈会 (匡莉芳 摄))

  在采访中,新闻界的同行们都被刘国强的精神所感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曾韬说:“刘老师在这个岗位上干了34年,默默无闻,化枯燥为乐趣,这本身就不简单,不管他有没有获得韬奋新闻奖,都值得我们学习。”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刘航说:“在采访中,经常听刘老师提起八个字:‘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让我认识了报纸校对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肩上的神圣职责。通过这次采访,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中篇:勤练校对本领热心传帮带 同事眼中的“刘老师”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手捧“韬奋新闻奖”的证书和奖杯,刘国强笑得好开心 (匡莉芳 摄))

  校对组的同事都习惯叫刘国强为“刘老师”。的确,在他身上,大家真真切切学到了很多东西。

  “刘老师不但能看出那些似是而非很隐蔽的错字,还能准确地说出错字的含义。有一次,我上晚班校对时,有一篇稿子里‘获得’的‘获’字被打成了‘莸’字,被刘老师一眼就挑出来了,当时他还对我说,‘这个莸字啊,就是灌木丛的意思’,我当时觉得非常惊讶。后来我一查字典,发现刘老师讲的果然没错。还有‘叼’字和‘叨’字,‘人’字和‘入’字,刘老师眼睛真的很尖,总是一下就看出来了,我真的佩服。”曾当过三年校对员的谢道怡很有感触。

  谢道怡说,她也在报社干了19年晚班了,从人工拣字到人工排版,到电脑打字,到电子排版,再到校对和组版编辑,干的活全部都和刘老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打交道的机会很多,因此有很多的感触。“以前没干校对以前总以为那是个很轻松的活,谁知道自己一干就知道太难了。干这行要反应快,细心,还要有特别强的责任心。能干到刘老师这样精通业务,还热心传、帮、带,就更难了。”

  平时,刘国强总是向全室的同事反复讲解一些文字语言常识、政治术语等方面的知识,还提倡多学、多看、多问。只有高中文凭的刘国强,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断进行学习。平时下班回家再晚,再疲劳,他也要看看杂门杂类的书,翻看几页词典。就这样,汉语词典被他翻烂了两本。一套1951年版的《辞海》跟了他三十几年,已经翻看得非常破旧,但搬了几次家他都舍不得扔,直到现在还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刘国强在“中国记协六届二次理事会暨颁奖大会”上 (学保 摄))

  1982年,刘国强刚刚担任校对组组长的时候,组里不少人都是从工人岗位转过来的,缺乏校对专业知识。刘国强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一方面组织业务学习和党的理论政策学习,加强政治把关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工作中言传身教,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他还针对不同时期的校对工作方式的变化,制定了一系列防止差错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报纸的校对质量。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刘国强正在仔细校对记者稿件的小样 (匡莉芳 摄))

  2002年,《湖南日报》实行采编电脑网络化后,新的流程产生了新的问题,当时的差错明显多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刘国强及时提醒校对室的工作人员,校对不仅要用眼,还要用脑、用心。这段时间,仅标题差错他就发现十余起,如有的记者把“国防教育法”在电脑中录写成“国际教育法”,把某县一个项目的投资“2.6亿多元”录写成“2.6万多元”等等。为此,他常常对全室同志现身说法,及时引导大家严把文字、政治、政策关,在较短时间内很快适应了新形势,差错大大减少。

  刘国强常说,校对工作学问很深,真正干好,掌握它的规律,是能够做出成绩的。

  “这次刘老师获得了‘韬奋新闻奖’,正是对我们校对工作成绩的肯定,我们干起来更有劲了!”报社校对员胡永龙激动地说。

  下篇:勇于牺牲 为党的新闻事业甘当“孺子牛”

  早在1982年,刘国强曾被广告发行处的主管领导调到该处,但仅仅一个月后,就因为校对室无人主持工作,组织上又将他调回了校对岗位。别人还以为他只是回去应付一阵,谁知这一干又是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才脱离了长期上夜班的苦差,而且工资待遇还能得到提高,为什么还回去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国强淡淡一笑:“做人要讲良心,工作要讲责任心。组织上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必须到哪里。”

  每次上晚班,刘国强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办公室做好工作准备,下班也比同事晚半个小时清理现场。每当有“党代会”、“两会”等重大报道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新华社电传的时候,晚上七点半就要上班,最晚要等到凌晨五、六点钟才能下班,辛苦自不待言。

  “以前上晚班的时候,每个班只有两毛钱补贴和三个包子加餐,做起事来费精神,费眼睛,还费口舌,真的没人愿意干啊!可是刘国强同志却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校对室的人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老师几十年如一年坚守这个岗位,忠实履行职责,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为报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事谢道怡说。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刘国强(左一)在北京领取“韬奋新闻奖” (学保 摄))

  每天晚上,报纸的稿子小样和清样下来,有好几万字,校对员不但要聚精会神逐字逐句校对,还要两人一组一人大声朗读一人聆听对所有文章进行‘唱报’,一个晚上下来,嗓子都要‘唱’干。就因为这样,很多校对员都患有急、慢性咽炎。有时候,小样和清样因为节约成本的关系,经常缩小尺寸印刷,字迹很小,辨认起来眼睛非常吃力。

  “结婚三十多年了,老刘和我总共才出过两次湖南省呢!第一次是2000年的时候,我和老刘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一起去海南岛旅游。一路上我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车窗外的风景,可是老刘却在一旁打呼噜。我把他推醒,可他转眼又睡着了。一连几天他都是白天提不起劲,晚上又睡不着。唉,这样子旅游还有什么意思啊!这完全是因为多年来一直上夜班形成的生物钟啊!他总是夜晚有精神,而白天总是打瞌睡。”刘国强的妻子周韵乔向记者诉说着。“说来也许你不信,老刘出差或者开会到北京已经有很多次了,但是从来没有去长城走一走,看一看,原因也是因为白天提不起精神。”

  周韵乔说,年轻的时候,刘国强是个活泼幽默的人,喜欢唱歌,喜欢玩,总有一肚子讲不完的笑话。可是上了几十年晚班之后,“阴阳颠倒”了,别人休息他上班,别人休闲娱乐他睡觉,渐渐地朋友亲人也疏远了,娱乐场所也不去了,工作的紧张、严肃,使他不怎么开玩笑了,完全变了一个人。“现在刘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基本上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办公室,两个基本点就是菜市场和家。”
党报“守门员”湖南“韬奋奖”首获者刘国强(组图)
(相濡以沫的夫妇俩 (匡莉芳 摄))

  “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父母,也对不起我的儿子。我最感谢的就是一直理解和支持我的妻子。”说到这里,刘国强的眼圈红了。在34年的夜班生涯中,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与家人共度天伦的好时光。每年的除夕之夜,刘国强都是在办公室坚守岗位中度过。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儿子一出生就必须接受跟别人家孩子不一样的命运。那个时候,刘国强两口子都值夜班,家里也没人照看孩子,只能在床边摆上一圈凳子用绳子围起来,防止儿子滚下床。尽管如此,在很多个夜晚,邻居们还是经常听到小孩在夜里哇哇大哭的声音,上夜班的同事还能见到刘国强的儿子光着脚丫跑到报社来找爸爸妈妈。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刘国强的儿子每天都是闹钟叫他起床,然后自己去买早点,自己搭车上学,自己回家,从来没有享受过爸妈接送的幸福。就这样,他们的儿子在坚强和懂事中长大了,小学、中学、大学都因为成绩优异而被保送免试入学,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年过八旬的父母住在老家邵阳,刘国强总是腾不出时间来陪伴两位经常被疾病缠身的孤独老人。即使挤出时间回去看望两老,刘国强也总是来去匆匆,因为他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啊!今年一月份,父亲重病住院想见见儿子,可当时正值全省“两会”期间,刘国强为了把好党报的质量关,强压心头惦念坚守工作岗位,直到“两会”结束才心急火燎赶回邵阳。

  “自古忠孝难两全啊!”刘国强一声叹息。但他总是说,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无怨无悔。记者衷心地祝愿这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稿源:红网)(作者:匡莉芳)(编辑:杨国炜)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