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人”必定不能当教授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02:35 人民网-江南时报

  张铁林受聘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一时引起诸多质疑。有人撰文质疑一些高校:“为什么无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无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适与否,动辄引进明星?”

  我觉得这种批评非常勉强,基本上不具有说服力。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名人”必定不能当教授吗?这是什么逻辑呢?不是说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吗?什么叫不拘一格?是不是“名人”已经被排斥在不拘一格之外了?怎么现在才聘请了几个“名人”(当然与“动辄引进明星”的指责还距离很远),就忘记了不拘一格这一条?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邀请的教授全是方方面面的“名人”。既有主张革命的陈独秀、李大钊,也有反对革命主张保皇的辜鸿铭,既有主张白话的胡适、钱玄同,也有反对白话主张文言的刘师培、黄侃。用有些人的眼光看,他们之中,很有几位是必定不能当教授的。可是蔡先生把他们“兼容并包”在一起,成就了北大的光辉一页。北大邀“名人”当教授,开了一代新风。风气所及,比如在南京,李叔同先生被誉为“最有权威”的教师,赛珍珠教学之余将《水浒传》译成英文,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吴作人相继享誉讲台,徐悲鸿后来还被聘为“部聘教授”……今天的学子说起这些往事,有几个会赞成说他们这些“名人”当初就注定不能当教授的呢?

  问题在于“名人”当教授能不能称职。滥竽充数,不称职的南郭先生,肯定会有。但是那应该由事实来证明。先验地说,“名人”当教授,必定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授,这种一概而论的逻辑,本身就不堪一驳。如果说,邀请名人当教授就叫做“剑走偏锋”,就叫做“功利与浮躁”,就叫做“无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甚至是“无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适与否”,那么,请问,应该邀请什么人来当教授呢?他虽是“名人”,才拿到聘书,但还没有来教授课程,您怎么就可以一口咬定他必定不称职呢?邀请别的什么人来当教授,您就给他必定称职买下保险了吗?称职不称职,应该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谁是算命先生,可以事先预报呢?这种指责让我想起沈从文的一段遭遇。1928年4月,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聘请沈从文来校任职。当时争议颇多,不少人认为他只有高小学历,虽然发表了一些作品,算个“名人”,但真要登上高等学府讲台,差距太远。何况此人不擅言词。就连沈从文自己听到这一消息,也大为吃惊。但胡适力排众议,不拘资历,坚持延聘。偏偏沈从文一上讲台,就闹出一个笑话:站在讲台上十多分钟,却说不出一句话,最后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一时传为笑谈。胡适却不管这些,对沈从文一直认真帮助,热情鼓励,使他终于成为学生爱戴的老师。看看胡适对沈从文的延聘,那种不拘资格学历、不以死框框来框死活人的勇气,那种容许青年人一时闹点笑话的雅量,那种对有真才实学的人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怎能不让人掩卷三叹!

  至于“高校与明星频频‘联姻’的喧嚣”,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本不是“高校与明星”的错。“喧嚣”者其实一直另有其人。高校请“名人”做教授,扩大视野,增添活力,本来是一种尝试。作为一种尝试,成功可喜,失败亦佳。这才是改革者的心胸。尝试不过刚刚开始,就冷眼预言必定失败,大泼其冷水,我看不出这种“喧嚣”本身的“清醒与理性”何在。我只是为此感叹用人之难。比如不拘一格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何其难也!许多人写文章翻来覆去离不开这几个字,然而看到别人真正开始这样做,头脑里框框条条就来了。看看眼前的这种“喧嚣”,让人反而不得不佩服高校与“名人”两方面的勇气。

  金陵客,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

  《江南时报》 (2005年01月23日 第二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