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献血到献骨髓(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3日16:37 新民晚报 | ||||
上海红十字会的长条桌上摆着一长溜非血亲造血干细胞捐献功臣的材料,我一眼看见于井子这个名字时,就觉得分外熟悉,那不就是“非典”时期普陀区人民医院第一个报名上“前线”的小护士吗?记得当时电视画面上出现过于井子在党旗下举拳宣誓的特写。井子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就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7次献血1600毫升 轻轻敲击电脑键盘,输入“于井子”3个字,跳出289项相关信息:第十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市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十佳护士、十佳青年……一连串的荣誉都和于井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在很多有关她的事迹中,最亮眼的无疑是“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这几个关键词。 1992年从纺织局卫校毕业以后,于井子被分配到纺一医院血液科当护士。于井子接触了很多白血病人,每当看见他们病情恶化去世,家属痛不欲生的时候,善良的她总是找不出合适的话来安慰他们。她何尝不知道,白血病根治的办法是骨髓移植,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找到相适应的骨髓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啊。 作为护士,井子每天接触鲜血,看到病人危急时刻,新鲜的血浆雪中送炭般珍贵,而鲜血库存永远是紧巴巴的。每当医院有无偿献血指标,于井子总是一捋袖子说,我来吧。于是,年年献血年年有她,献血后开始还休息一两周,后来干脆不休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不让她再献血,于井子就到街上的流动采血车上捐献,而且一次要求献正常的两倍——400cc!这样,从参加工作以来,于井子共献血7次,共计1600毫升。 她的血样留在了骨髓库 1999年的一天,于井子看到《新民晚报》上有关于建立骨髓库的宣传报道,上面还刊登着热线电话号码。井子非常惊喜,马上打电话过去询问志愿参加的办法。红十字会让她到中心血站留了5CC的血样,那里冷清清的场面给井子的印象很深。 一晃4年过去,骨髓库音讯全无。其间,于井子一直默默地当着小护士,兢兢业业地护理着她的病人。别人对于献血的恐惧,于井子虽然能理解,内心还是很不安的,她说,我是学医的,我懂得献血是一件利人又不损己的好事,捐献造血干细胞更是一件挽救人生命的大善事,但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滴血十滴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流毒很深,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很难。于是,于井子一次次地用行动来化解误会,来说明献血以及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们有义务去做这样的好事。 2002年4月,当于井子意外地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说她的白细胞抗原I类配型与福州也是一位白衣天使(福州协和医院43岁的护士长原淑美)相匹配时,她高兴极了。因为于井子早就盼望这一天,她终于能够最直接、最大限度地帮助到一位白血病人了,她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如果不是白血病,原淑美该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女人。闽南一带经济发达,她在福州协和医院工作20多年了,在内科特别病房当护士长,丈夫是医院搞行政的保卫科长,儿子读大学,家里经济条件宽裕。不料例行身体检查查出白血病来,快乐、能干的原淑美一下子呆了。她的病情控制了,治愈却是不可能,除非进行骨髓移植,原淑美家的天就像塌下来一样。 挽救一个白血病人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一定要救。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陈志哲医生是原淑美夫妇的好友兼同事,他向这对苦命鸳鸯伸出了强壮的援手,连夜上网查找骨髓库资料,四处发出求救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好消息来了,陈医生竟然一下子为原淑美在国内找到6例与她的血样相匹配的志愿者。而上海的护士于井子和原淑美的血样有6个点完全相同,而且同为女性,更理想的是,于井子年轻、未婚。于是陈医生把包围圈缩小到了上海,一箭射向红十字会,请求援助。在这之前,福州乃至福建全省从来都没有尝试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陈医生的首开战绩使原淑美一家的心都紧张得提了起来,他们害怕头顶上那朵幸运的云会突然飘走。 干细胞专送福州 2002年5月,于井子已经为素不相识的原淑美去血液中心配过两次型了。然而这件事在于井子所在的普陀区人民医院还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家里同样如此,远在新疆的父母不知道,孝顺的于井子怕80多岁的外婆、外公担心,也没有告诉他们。直到市红十字会通知于井子进行体检时,她才由于换班困难,求助于护士长,好事一下子传遍了全医院。 2004年12月我到普陀区人民医院采访于井子,一进住院大楼,直奔标明着“于井子护理小组”的6楼病房,于井子看见我,清瘦、漂亮护士长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一点也没有想象中市劳模、市杰出青年的老练样。 坐下来后,于井子还是十分害羞,她反复强调自己不会说话,强调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为很普通,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当我告诉她,福州的原淑美身体状况很好,马上就要恢复上班的时候,于井子的眼睛才一下子亮了起来,宽慰的笑容浮上脸颊。井子回忆起两年前通过初配、复配以后,去华山医院体检时的情形。我问她,你当时害怕吗?动摇吗?于井子连连说:“决心没有动摇过,不可能动摇,不会动摇的。我知道配对成功决定手术这一刻,对于病人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当口,只要我后退半步,对方就一点生的希望也没有了。”于井子一个人,代表自己和家属,慎重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于是,于井子成了申城第二名实现捐髓理想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用骨髓拯救外地患者的第二人。而原淑美成了福建省非血亲缘骨髓移植第一人。 分居两地的人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就像田径场上一场紧张的接力赛,预备声一喊,运动员于井子蹲下来准备起跑,然而,发令枪却迟迟不响。原来,病床上的原淑美身体基础疾病较多,情况不太稳定,需要观察、调理,为慎重起见,移植手术要往后拖。于井子原先定好捐献完干细胞和同事一起去国外旅游的,便只好放弃了,因为她要时刻准备着跑向中间一个点,把她的造血干细胞献出来,把那根性命攸关的接力棒交到主治大夫陈志哲医生的手中。 所幸到7月2日,发令枪终于响了。直到住院前一天,于井子才把这件事情告诉外公外婆,第二天,在单位领导和二姨妈和姨父陪同下,于井子住进华山医院血液科,打动员剂,分离造血干细胞,医生在于井子的身上分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每次采50cc,一共是100cc,花了8个小时完成了任务。带着于井子体内精华的保温箱由专人直送上海机场,一架飞往福州的客机载着它凌空起飞,像一只吉祥的大鸟。 血系两地护士情 两年以后,我打长途电话辗转找到身在福州家里的原淑美护士长,在听到她的声音之前,我很紧张。我知道她很想念于井子,于井子也非常惦念原淑美。她们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比姐妹还要亲了。因为她们的身体内流着完全相同的血。但是她们还没有见过面,连电话都没有通过,我是她们之间联络的使者啊。 原淑美的嗓门出奇地大,“好啊好啊,要写要写,于井子太值得赞扬了,是她无私地救了我的命,我感谢她……” 和于井子的不善言辞相反,原淑美是一个很善于表达的人。她在电话里非常深情地告诉我她生病期间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关怀。她说,治病的痛苦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每每痛不欲生的时候,是丈夫的力量支持她度过的,我身上百分之八十的力量来自于他! 她形象化地说:于井子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我的血管就像南方的种子来到北方的土壤里,产生排异是必然的,可是想不到会这么艰难,适应期一过就是两年多。刚开始时排异非常厉害,肝功能指标很不好,黄疸指数曾经达到300以上,还并发了带状疱疹等危险的疾病,严重失眠,人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这时,光手术治疗就已经花费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我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眼看着身边的亲人“砸锅卖铁”地筹来钱款,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用出去。我每天承受着打针、吃药、输液的痛苦。但是,我只要一想到远在上海的于井子,她那么无私地献给我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我就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坚持下去,如果我放弃了,就太对不起她的一片爱心。“再有钱也没用,医疗水平再高也不行,没有种子种不出瓜果来,我能有今天,首先靠于井子小妹妹!” 就这样,原淑美3次住院,两年半内不停地治疗,终于在2004年9月拔下了胳膊上的输液管,获得了户外散步的自由。她高兴地告诉我,准备在春节以后回到协和医院上班,等到身体再恢复一些,脸上的肿退掉以后,一定要到上海来拜见于井子,当面说一声谢谢。 于井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尽管她处事低调,但是为了普及捐骨髓的知识,激励更多的人参加到捐赠的队伍中来,她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井子所在的普陀区人民医院也将她作为标兵树立起来。 “于井子护理小组”办公室的玻璃柜中摆放了很多座金属奖杯和水晶奖座,墙上挂了很多奖状,挂了市委领导和她握手的合影,各种各样的奖项数也数不清,当我要一一记下的时候,于井子轻轻地阻止了我,她说:“我真的很不想这样,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是件很平凡的事情,事情越搞越大不是我的本意。你刚刚问我,想不想和原淑美见面,我可以真实地告诉你,我不想见。因为我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得到她的感谢。捐赠完了就结束了,不要再没完没了的感谢,我真的不希望……” 于井子那双美丽的大眼睛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 上海骨髓库人数已达4.5万 上海市红十字会从1992年开始开展骨髓捐献工作,是全国首批开展非血缘关系骨髓捐献供者工作的五个城市之一。1992年,在本市无偿献血金杯奖获得者中征募了首批志愿者。1994年,上海航空公司、千鹤宾馆又有一批员工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使捐献人数增加到400人。1995年,上海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求助呼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当时有1000多人报名加入骨髓库。1996年,在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血液中心和华山医院通力合作下,成功施行了全国首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上海建设银行员工孙伟成为中国大陆捐髓第一人。 1997年,成立了中华上海骨髓库。同年,骨髓捐献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财政的大力支持。市红十字会募集了200多万元血检经费,加快了志愿者的征募速度。1999年,骨髓捐献志愿者突破1万人,为6位白血病患者找到了相配的捐献者。2001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开展“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上海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征募志愿者8000人,骨髓库人数迅速增加到2万人。 2003年,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批准,中华上海骨髓库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上海市红十字会又争取市财政加大了拨款力度,与此同时,上海市红十字会继续募集社会捐款,解决了过去10年检测经费不足的困难。同年下半年,上海市分库停止了“血清法”检测,开始运用“基因法”检测。经费的增加,检测方法的调整,加快了建库的进程。截至2004年12月25日,接受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1784名白血病患者的检索,配型全相合171人,血检人数达到45000余人,成功移植46例。其中送往外省市17例,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于井子有灿烂的笑容和美丽的心灵 杨建正摄 于井子(中)和医院领导看望患白血病的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