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日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重大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5:21 新华网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把先进技术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我国正处于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参与高端产品和接近国际市场档次的市场竞争时,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要遵循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点,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并发挥好政府在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和考察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时指出,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这表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加速工业化阶段,这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从引进技术和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转变。在过去的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模仿和引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R&D(研究与发展)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2001年,我国的R&D支出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多;2003年R&D支出达到152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3%;高技术产业产值为2.7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1.4%。同时,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和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突出的企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加快,技术来源也正在从技术跟踪和技术引进为主逐步转向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但是,我国制造业的多数产品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竞争能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当今时代,制造中心的特点并不是加工制造本身,而是以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产品设计为龙头,通过全球采购进行集合成套,获取高附加值。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制造中心。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1)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90%以上。(2)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较大的行业,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导致缺乏竞争力。例如,我国的DVD生产能力世界第一,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出口受到外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制约,被征收较高专利费,廉价劳动力优势被削弱。又如,我国的一些重要技术装备制造加工能力并不差,但因为缺乏设计和成套能力,只能进行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赚取少量加工费。跨国公司则通过对总体设计、核心技术、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权,利用各地的廉价资源,保持和增强其竞争优势。(3)技术装备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越是高技术设备越依靠进口。2001年,我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约11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其中,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大量的国内需求只能拉动发达国家的GDP增长。(4)一些有优势的产品出口受到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的阻碍。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些行业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优势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但是,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还是依靠引进和仿制。如果说过去在低端产品层次,我们可以靠引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靠市场换技术,那么,当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与外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在高端产品形成竞争时,人家是不会把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转让给竞争对手的。目前,从外国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企业,大部分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仍然被外国公司所控制。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实施追赶战略。日本和韩国等实施追赶战略的经验表明,在进入高端产品和接近国际市场档次的市场竞争时,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加强研究开发,在战略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道路,我国的资源供应将难以支撑。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把先进的技术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一方面,没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引进高水平的技术;另一方面,一些关键技术和敏感技术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技术引进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是买不来的,国家的竞争力也是买不来的。我们要从实现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战略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从制度入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能够集应用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因此,在加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的结合。

  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保护知识产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在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自主创新应与产业化和商业化相结合,产业化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相结合。企业具有大规模产业化的优势,只有把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与建立产品和企业的品牌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形成长期竞争力。

  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国外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一个单项技术,可以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在国力和科技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效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包括吸引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在增加科技投入、扩大技术供给的同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尽管我国的研究开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发展中国家是位于前列的。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脱节、研究机构与企业和市场脱节的问题,科技投入的效率不够高。因此,应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投入的配置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机构进行科技资源重组。科技体制改革不是科研机构简单地进入企业或转化为企业,而应根据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特点,分类确定科研机构重组方式和产权结构,分层次建立创新体系。在战略和公共性较强的行业,建立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行国家实验室制度;形成一些集资金筹集、研究开发、技术扩散功能于一身的研究开发联合体,采取基金会或协会等非营利性机构的组织形式;通过政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对一些企业比较分散、规模不大的行业,应充分发挥行业性或区域性科研机构的作用,吸收相关中小企业参与,组成行业性技术中心或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服务。应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科技中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大力扶持的原则,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由于知识的公共性和技术的外部性,单纯依靠竞争性市场机制是不能完全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政府在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用竞争和非竞争性领域来划分,而主要应在企业不愿意或无力进行投入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与企业研究开发形成互补。政府应重点支持基础性研究,提供公共品和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在应用技术领域,政府应在少数影响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发挥作用;在产业技术发展中,政府应重点支持共性技术和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虽然我国R&D投入的总体水平不高,但政府投入所占比例并不低。因此,应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体制,提高其效率。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更应调整政府投入的结构,实现政策上的战略转变:从资助商业性研发转为资助竞争前技术研发;从资助单一企业转向资助联合研发体和共性技术;从上市前的风险投资转向培育技术和孵化企业;从对单个国有企业投资转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强调技术供应和增加研发投入为主转向扶持技术开发和刺激需求相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培育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吕薇)(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