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研考能否招到聪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9:17 南方都市报

  立此存照之小七专栏

  “物质磨损是4000”。

  “是真的吗?我答的是1000,是不是死定了啊。”

  这不是恐怖分子之间在讲暗语,而是1月22日,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的第一天晚上,两位考生在网上讨论一道政治试题。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当年高考的时候,背诵这样的句子,其快乐不亚于背诵但丁的诗歌。我可以打赌,如果标准答案是4000,我绝不会算成3999。

  自1978年以来,今年的研究生考生人数首次突破了百万。从政治试题来看,其模式和高考几乎一致,烦琐僵化之处,无需赘述。

  然而,虽然高考备受诟病,但每年好的大学却总是能神奇地招到聪明的学生;研究生考试能否也同样收此奇效呢?未必。

  首先,高考是强制参与的:大多数中学生不论出身,除了高考别无出路,面对烦琐的内容,不想死记硬背也得死记硬背。再愚蠢、再无聊的竞争游戏,一旦它强制所有人参加,而且具有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聪明人也往往是更好的玩家。死记硬背的能力,也不能不说是智力的一种表现。而且要记住那么多枯燥乏味的东西,没有方法,没有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不行的。所以,在高考中被淘汰出局的,往往是那些记忆力较差或者贪玩、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当然,其中肯定也不乏一些不幸的天才苗子)。

  研究生考试和高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失去了这个普遍的强制性。对于成年人来说,出路绝非考研一条,这时作为筛选人才的工具的考试本身,因为其不合理,首先就起到了一个最坏的筛选效应:让大批的聪明人望而却步,让虽然有志于深造、但不想重温高考噩梦的人远离其考场。社会竞争越是公平合理,不合理的研究生考试制度,就越是在对聪明人的吸引上大打折扣。

  其次,高考具有竞争时间上的强制性:同样年龄段的考生,在同样长的学习时间里完成考试准备,考生的基本智力、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被考评出来。而研究生考试不具有此种强制性,也就是说,一个资质差的考生,只要花足够的时间,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他的成功概率就可以越来越大。而且,越有业余闲暇时间(而非越聪明)的考生,越有竞争优势。

  在博士研究生考试中,以上效应尤其明显。考生的年龄层越大,聪明的、工作有成就的人,参加考试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对不合理的考试模式越无法接受,进行死记硬背的闲暇时间越少。

  同样是问题重重的考试,我以为,在拒绝改革这一点上,研究生考试是完全没有资格“盲目攀比”高考的。高考再不合理,至少尚未颠倒黑白;同样的弊端出现在研究生考试中,却有可能引发百倍的恶果。在一些大学,“博士比硕士差,硕士比本科生差”,绝非仅仅是一句玩笑话。

  本期专栏作者郭光东:《南方周末》法治版主持人小七:媒体从业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