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解读中国预警机制:1975年曾成功预报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10:4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24日电在2004年灾难记忆中,有天灾,有人祸,或者是二者相加的结果。审视过去,看看我们身边建立了哪些预警机制,它就像一座座高高矗立的瞭望塔,可以在危险逼近时,高声示警。据天府早报报道,民盟中央城市灾害应急专家组组长王绍玉、紧急状态法课题组领衔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解读中国的预警机制。

  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于安: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五大类。一是破坏性自然灾害;二是严重的生物灾害;三是灾难性技术事故,如火车相撞、民航事故等;四是严重的经济失常,包括金融信用危机和资源、能源、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五是重大社会冲突,如恐怖袭击、严重骚乱等。

  王绍玉:无论是洪水、泥石流,还是车祸、沉船,再到大家记忆犹新的非典,都是社会正常发展的破坏者。预警机制因此体现出它的建立价值,其根本作用在于危机发生前向人们提出警告,使灾害在发生前就有所控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建立有海啸预警机制,给人们警示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还应建立问责制

  王绍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是灾害防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财力与科技有保障的情况下,都应该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从气象到旅游,从卫生到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在众多领域建立了预警机制。在广东,甚至在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预警。面对灾害,是不是建立了预警机制?是不是可以预警而未预警?因此,建立相应的问责制也是有必要的。

  王绍玉:像非典这样的突发性事件是可以做到的,最难的是公共安全事件,导致它发生的偶然因素有很多。

  预警机制无法做到控制灾害,但能有效减少损失。1975年,辽宁海城营口发生地震。后来专家估计这次地震可以造成上万人遇难,但实际遇难人数只有上千人。这次地震预报,被公认为是成功的一次。

  成立灾害应急机构

  王绍玉:在我国,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建立一个跨越目前部门限制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灾害的预警、应急调度、物资储备等。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30%。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城市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往往是人口、资源、环境、公共卫生、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制约最为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市一旦发生灾害,将涉及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物资储备等各个方面。但是,我国城市对灾害的应急管理却不容乐观。

  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集中各种资源,以应对城市灾害的突发事件。完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还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和建立评价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

  王绍玉:以我国为例,许多领域都建立了完善的预警机制。比如气象,从太空到地面,具有完备的监测体系。但是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有做到将灾害尽量减少,最主要依赖手段就是预警。对政府而言,就要在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日常的工作机制,面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性天气,这种机制能在无需重申的情况下自觉启动。

  在全球框架下,建立预警机制是大的发展趋势,并且会在全球协作中实现预警机制的全球化。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