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从“非均衡”走向“均衡”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03:59 山西日报 |
农村教育发展是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建立完善城乡统筹义务教育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我是农民的孩子,也是在村里读书长大的。”曾经在国家级贫困县临县担任过副县长的李俊平委员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薄弱状况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临县的许多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配套工作跟不上,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好教师外流。他尖锐地指出,基础教育不扎实,导致培养的劳动者素质低下,加剧了贫困地区脱贫的难度。这也成为谭建国委员长期以来思考的现实问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相对薄弱的现状依然存在,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象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有三:统筹城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还不足;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均衡。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成锡锋委员认为,进一步调整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加大省、市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明确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缺额、校舍维修费用、教师培训费等费用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解决部分县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而且将有力地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谭建国委员建言,各级政府加强规划,分步实施,形成高中教育向市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乡镇集聚、农村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财政要适当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积极实施人事倾斜政策,完善教师进修培训机制。 本报记者秦洋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郭丽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