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实到外资下滑38亿美元 江苏引进外资需变法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07:38 新华网 |
“江苏的发展引人瞩目,特别是连续两年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真是了不起。” 刚刚结束的江苏省“两会”上传出的江苏去年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绩,让所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留下盛赞。然而就在这骄人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忧患”———2004年江苏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0亿美元,而2003年的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8亿美元。2004年江苏实到外资的绝对数出现了大幅下滑。或许,有人会说,利用外资也不是越多越好,即使下滑了也未必是坏事。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原先江苏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观念确实需要变一变了,“招商选资”、“招商引技”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A篇.苏中苏南遭遇外资冷热两重天 2004年江苏“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年协议注册外资36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新批投资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1个。‘苏港合作促进周’、‘江苏-澳门周’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果丰硕。”这是1月19日,江苏省省长梁保华在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的2004江苏吸引外资的情况。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在利用外资方面五项指标又迈上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台阶。 五大亮点彰显江苏利用外资全国之首 沿江地区成为外资集聚热点沿江开发区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3%,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增幅21个百分点,全省开发区19个超亿美元项目中,有7个落户沿江开发区。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等一批苏南沿江开发区利用外资增幅都在1倍以上。苏中沿江开发区利用外资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增幅为全省开发区的3倍。 服务业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江苏省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77个,协议注册外资51.65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94亿美元。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服务业大项目达到17个,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1家之多。2004年江苏省陆续引进了美国华纳、法国家乐福、欧尚,德国麦德龙、欧倍德,英国百安居,韩国每家玛和台湾明基医院等大型服务业跨国企业投资,全省服务业吸收外资的领域、规模、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苏中地区到账外资占全省比重大幅上升苏中地区的实际到账外资在全省的比重从去年的9.58%上升到17.75%,比重增加近1倍,其中扬州占全省比重从去年的3.04%上升到6.19%,南通从去年的4.63%上升到8.40%;同时,苏中地区的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协议注册外资、项目数三项指标的同比增幅分别达95.60%、51.29%和10.93%。 新批协议外资项目平均规模超500万美元2004年,江苏省新批外资项目的协议外资平均规模从去年的422万美元增加到502万美元。其中苏中地区增幅最大,从264万美元增加到360万美元,增幅达到36.36%。2004年全省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18个,协议外资36.47亿美元。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84个,协议外资28.43亿美元。2004年全省有2262个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新增的协议注册外资金额达62.05亿美元,占全省新批协议注册外资的15.88%。 外商投资软件和IC设计开发项目突破500家外商投资软件开发业和IC设计开发业在江苏省的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引进此类外商投资企业505家,协议注册外资31.9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2.63亿美元。其中,2004年全省新批准设立软件及IC设计外商投资企业94家,协议注册外资达8.02亿美元。 苏南台资企业“候鸟”远飞 与沿江、苏中地区到账外资占全省比重大幅上升相反,苏南台资在去年一段时间内“外溢”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记者了解到,成立于1993年的昆山统一,占地400亩,拥有2300名员工及9000万美元的投资总额。但是,出于整体战略布局的考虑,统一集团逐步投资了合肥统一、武汉统一等区域中心,昆山统一虽然仍是统一集团在大陆最大企业,但战略重心显然已经发生偏移。此外,还有不少中小型台资企业整体外迁。从事纺织、食品、鞋类等传统产业的台资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轻便,厂房、土地大多为租赁,迁徙很便利,工厂整体外迁的趋势非常明显。 苏南难道失去了吸引外资的魅力了?当地招商部门的一位官员坦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在逐年攀升,大企业已经颇为吃力,中小企业更是度日维艰。早年的珠三角如此,现在的苏南地区同样如此。生存空间压缩,台资企业想不“迁徙”都不行。缺地缺劳工,眼下已是台商心病。从生产成本角度来说,土地等生产资料在苏南等地尤为紧张,价格贵还在其次,很多时候根本就拿不到手,寸土寸金的地段,本身已经不适合传统产业的生存。 这位官员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统一集团在珠三角地区招到一名普通工人的成本约1600元一个月,在昆山是1500元,都还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劳工荒;而在华中地区的合肥、武汉等地,1000元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动辄数千人的大企业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此外,江苏去年居于全国首位的电荒也是台资企业“候鸟”远飞的原因之一。 江苏去年实到外资下滑38亿美元 虽然江苏利用外资各项成绩显著,数字还在增长,还是全国第一,但是微小的变化不能被我们所忽略:去年,江苏省累计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187个,比上年同期下降1.6%;协议注册外资36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5%。而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8亿美元。与其相比,2004年实到外资的绝对数出现了大幅下滑。 有人说,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引进外资连续多年的“高开高走”态势,极可能在2004年终结。那么,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2004年,对于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的外资模式,只是漫漫征程上的一次暂时调整,还是这条路上真的出现了拐点?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还有一种隐隐的担忧:招商选资也好,引资变为引技也好,是否真正能够落实,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因为他了解到,有些地方在土地问题上还存在开而不发、多征少用、征而不用、早征迟用等问题。“提高开放的水平,提高外资的质量,这些说法都很漂亮,但是否都做到了呢?现在,一些地方的水质、土质和空气质量还在下降,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这些是否与当地的发展观、引资观多少有些关系呢?” B篇.江苏利用外资的能力“下滑”之谜 对于江苏省去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江苏省省长梁保华曾经在去年12月20日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是解释:2004年由于统计口径发生了调整,实到外资以验资报告为依据,所以实到外资数据会有大幅下降。 记者了解到,验资报告是指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核定外资数额真实与否的报告。统计部门不再只采信外资企业上报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而要求企业多提供一份来自第三方的核定报告来“验明正身”。 江苏省统计局有关人士也指出,江苏省从2003年7月开始施行验资报告制度,这对数据的影响很大,所以2003年和2004年前后的两个数据没有可比性。他说,原来统计这个数字,只要到外管局和海关查一下从外面汇进来多少钱就知道了;2003年7月1日之后,商务部有了新规定,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而且商务部抽查得很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原来的数据可能有水分,但现在就不大可能有了,除非会计师事务所也造假。” 不过,这种“纯技术层面”的解释真的能解释一切吗? 专家详解2004年江苏外资下滑缘由 “与2003年相比,江苏2004年引资的确有相当大的回落,但不能说江苏利用外资的能力就下降了。”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田伯平分析认为,回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本身大幅回落,连续几年的情况都是如此,这对中国影响很大;二是全国整体的开放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加入WTO进入“后过渡期”,外资也在自我调节,原来主要是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势,现在他们的投资目的发生了变化,他们看到中国国内的消费起来了,原来主要是加工贸易性的投资,而现在,针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投资多了,外资因此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原先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现在正在向内地一些城市扩散。 从江苏自身的情况看,田伯平认为,也有一些原因导致外商投资的下滑:一是江苏省去年发生了“铁本”事件,这对引进外资影响不小;二是苏南地区的外资本身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现在外资进入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样,对于有些小规模的外资项目,利润空间已经不大,苏南地区原来的做法是“拣到篮里都是菜”,现在提出了“招商选资”;三是2003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增长52.4%,这一增幅有些“过大”;四是江苏调整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选资的力度,更加注重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无污染项目的引进;以及全省开发区提高用地标准,明确进区项目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标准。 2003年为什么江苏的引资这么“猛”?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卫东认为,主要是非典的影响。因为在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非典疫情相对较轻,因而外资集中投向了这一地区。2004年,外资又开始分流了。“因此,去年的利用外资能够在前年增加那么多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所增长,那是很了不起的。我觉得,不要说增长,就是能够与前年持平,就已经非常好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非典,前年增长不了那么多,去年也不止增长这么多。” 两相对比,田伯平认为,利用外资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增长,一年多20多亿美元,占到全国近1/5,这个水平已经很高了。“可以说,江苏利用外资更加稳健了。” “苏南模式”是江苏必经之路 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招商引资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曾经吸引参观学习的外地代表团纷至沓来。然而,从去年开始,针对苏南外资模式的质疑声渐起,主要的观点是,苏南的外资增长与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并不同步;对外资的过度依赖遏制了本土企业的发展,等等。也是在这段时间,苏南地区集中提出了发展富民经济、发展税源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战略。尽管这些战略的提出未必与质疑声有直接联系,但或许可以理解为苏南地区对外资道路的一种必要反思。 尽管如此,不少学者对江苏的引资发展模式仍然表现出乐观。田伯平认为,苏南的外向型经济,本来就是一种创新之路。不走这条路,苏南乃至江苏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任何一种现象,总会有其缺点,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缺点,而忽视其必然的、合理的东西。” 他说,“有人说,苏南外向依存度太高了,外资占固定投资的比重在40%以上。但是,从全省范围看,这一比重不到20%,你还能说江苏的外向依存度高吗?” 顾卫东甚至认为,对于苏南模式的质疑,是一种行政区经济的思维在作怪。他说,外资大量在苏南地区聚集,这是内在的经济规律使然,某种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几年,江苏的服务业比重连续下降,有些人感到担忧,我认为这很正常,江苏的制造业再高一点也没有问题,旁边还有上海呢!” 在苏南地区,现在可能需要减少对外资的过分依赖。“从这个角度说,利用外资的回落,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田伯平指出,苏南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期,进入了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阶段,它面临的只是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比如,如何面对土地、环境、资源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南确实到了一个拐点,需要转弯了。 “一把手”应加重人格魅力吸引更多外资 在江苏省十届三次人代会上,镇江市代表团在“为开放性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的专题审议上,各位人民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推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开放型经济对提升江苏省经济国际化水平,拉动地区经济、富裕城乡居民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罗洪明代表在发言中建议,首先开放型经济是“一把手”经济,主要领导在具体项目洽谈活动中的人格魅力,对一个项目的最终落户至关重要,因此,领导要更加重视。二是开放型经济是“个性”经济,措施要更加实在。要集约资源,坚持“增资扩股”、“以外引外”;打造品牌,走园区经营化发展之路;抢抓机遇,在挑战中克难奋进。三是开放型经济是“压力”经济,考核要更加严格。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制定严格的奖惩考核实施细则,充分体现“能者多薪、考核量化”原则,在强化对合同利用外资考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际到位外资的考评。四是开放型经济是“服务”经济,环境要更加优质。就目前而言,还存在项目的审批上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省政府应督促有关部门加紧调研,通过合理改革,制定措施,既对投资项目严格把关,又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叶有伟代表说,2004年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自身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看苏南,苏南看苏锡的格局没有明显打破。二是产业结构欠合理。目前主要还集中在产品贸易、加工贸易等资源性贸易上,一些耗能低、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步伐,他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江苏省的沿江、沿海以及京沪干线等便利交通资源,重点发展,形成框架,使全省开放型经济遍地开花,进一步缩小江苏经济在区域上的差距。二是加快完善与开放型经济相配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将江苏省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更高水平。 江苏应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 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沈坤荣教授则认为,今后,全省仍然应该大力引进外资。不过在引进外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要及时实行转型,引资方式上要从以资金换市场向以技术换市场转变,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同时,项目引进上要从引进生产型项目向生产与服务结合型项目转变,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带动本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以利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快地促进百姓收入的增长。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去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曾明确地表态,江苏要大力变发展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 “‘中国制造’现在满世界,出去买个东西,稍不当心就把‘MadeinChina’带回来了,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产品在国外的量非常大,但是附加值不够高,或者说有的虽然是中国制造的,但品牌是人家的,核心技术是人家的,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很不完整。”李源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江苏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自己的品牌,这就是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的提升。“这样,一来我们的劳动价值高了,二来我们的经济会比较安全,我们要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这两个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我们的劳动力要拿高工资,就必须要从成本优势逐渐发展到技术和品牌优势,没有这一条,‘中国制造’是不可持续的。” 据悉,江苏未来将突出抓好“五个优化、五个提升”,大力增强自身的技术,变“江苏制造”为“江苏创造”:一是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抓紧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和产业,拓展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巨大空间,积极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三是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企业规模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建立企业风险投资平台,支持原创技术研发和兴办科技型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自有品牌;五是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C篇.江苏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转变? 据了解,截至2004年,江苏省经济波动强度更趋减弱,波幅比1978至1997年缩小20个百分点,同沿海其他省市相比,江苏在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开放型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但不容回避的是,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后,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之间相互背离现象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承载能力弱。 全省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实现三个转向 1月19日,江苏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江苏经济整体素质”的中共组座谈会上,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介绍了江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的思路和目标。 钱志新主任指出,江苏要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集约发展,切实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更高的层次上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江苏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向:一是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型为主转向创新驱动型为主,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到靠科技、体制创新上来。二是增长模式要从粗放型为主转向集约型为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是工作重心要从扩大规模为主转向提高竞争力为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未来五年江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据了解,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江苏全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争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高水准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突出培育“三大优势”,着力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基础材料和新材料、现代纺织、生物医药、软件等六大重点优势产业,建设100个超百亿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建设10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热产业集群。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200个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建设10个超百亿级具有著名品牌的农业龙头企业。 第三,服务业两个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总量比重达到40%以上。加快建成以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区域性服务中心。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重点加快现代特流、金融保险、新型流通、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六大服务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打造30个服务业大品牌。到2010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第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农业、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以上。 第五,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从目前的0.83降到0.7标准以下,初步建成成长稳定的能源和资源供应基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下降15%。 钱志新还透露,江苏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搞好用地规划,把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区用地和重大基础设施用地纳入总体规划;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苏南地区每亩投入不低于250万元,苏中地区不低于160万元,苏北地区不低于120万元。新增复垦耕地200万亩,确保全省耕地占补平衡。 培育发展资本市场也是江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动作之一。据悉,江苏现有2.5万亿社会资本,1.77万亿金融机构储蓄存款,投融资的潜力非常大。钱志新说,“未来五年中,江苏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努力活跃各类投资,激活闲置的社会资本。全力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积极拓展企业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完)(来源:江南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