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府转型:改革攻坚的重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08:51 南方日报

  声音

  车海刚

  刚刚过去的2004年无疑可以称作“宏观调控年”,2005年则被普遍认为将是一个“改革年”。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要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稳步实施”。

  中央为2005年的改革如此定调,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关于中国改革方向的争论和质疑。对改革的路径和方式有各种不同看法本不足为奇,但是,如果从根本上否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进而引致对改革的“清算”、走回头路,那将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不幸。

  实际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20多年来矢志不渝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这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而近些年来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之所以凸显,并非市场化改革本身有错,恰恰是改革的市场化不到位、不彻底造成的。要想保持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惟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坚持改革、深化改革,特别是在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适时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纵观中国26年来的改革,走的是一条有步骤、有层次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即按照从微观改革到宏观改革、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企业改革到政府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种改革模式的最大好处是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的平稳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被积累下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难度陡然加大,这也正是当前的改革被称为已进入“深水区”的原因。

  事实证明,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瓶颈。

  以去年的宏观调控为例。我们知道,此次宏观调控针对的是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苗头,而出现这种过热的根源就在于,我国虽已初步搭建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经济运行机制仍然具有较为显著的政府主导的特点——例如,政府在许多投资领域仍担当着投资主体的角色,政府手中仍握有资金、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主导权,一些由行政力量控制的行业仍未打破垄断、终结暴利,等等。这样一种政府主导色彩浓厚的“准市场经济”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片面追求GDP增长、降低效率和效益、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忽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等多种负面影响,最终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渊薮。只有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政府定位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一轮宏观调控当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一方面,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发挥作用的空间仍比较有限,中央政府不得不倚赖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与地方政府“博弈”,化解地方投资冲动引发的各种显在或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手段本身就是一种政府主导的行为方式,使用得过多,显然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这种悖论式的现象提醒我们,在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的情况下,果断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深层次改革,不仅是改革逻辑的必然延伸,而且已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

  摘自《学习时报》2005.1.10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