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大学扩招,掌声背后有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10:50 水母网

  加大研究生培养工作力度,努力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引进培养知名教授,培植知名专业,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摘自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大学扩招,成为人们每年都要讨论的焦点话题。可以说,扩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由于很多学校对大学扩招的适应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学校硬件、师资数量、办学水平还不能尽快满足学生数量的迅速膨胀。

  升学率一年一个台阶

  用“一年一大步”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高校扩招的步伐并不过分。最近几年,迈出的步伐尤其明显。2001年,我省本科录取人数突破10万人大关;2002年,我省高校招生计划录取24万人,最后仅本科录取就达到了122530人,高考录取率达到64%;2003年我省高考录取总数为375570人,其中本科录取达159999人,录取率超过71%;2004年,我省高考共录取各类新生424921人,其中本科录取了170388人。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省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去年我省本专科在校生已经达到94.6万人,比2003年增长2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8%。预计2005年,我省高校在校生有望达到100万人。

  从这些数字里面不难看出高校扩招的速度,自然,扩招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考生。当然,一年高过一年的录取率,也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我省的一些高校,去年扩招的步伐开始放缓,省外一些知名高校,如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在山东的扩招步伐也放慢速度。一些专家学者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带来的一些问题。2004年山东省“两会”期间,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就提出,对高等教育,现在不能只讲扩招,而要讲质量,实行收缩战略,就是要抓龙头,保重点。

  高校管理遇到挑战

  大学扩招后,最直接的一个反映就是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宿舍、教室、食堂人满为患。以省城某高校为例,原先该校共有学生食堂3个,如今增至8个。很多高校,以前学生都有自己的固定教室,如今不仅没有了固定教室,连流动教室也不好找了。一些学校为了应对扩招对教育资源的挑战,还排出新的学期与课时表。可喜的是,经过政府的有力调控支持,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平稳渡过了扩招面临的难关,有效缓解了压力。

  对于扩招,具体到大学老师、管理者,也有很多不同的感受。

  山东师范大学学生辅导员刘老师谈到大学扩招前后的具体感受时说,她几年前刚担任大学生辅导员时,每年只负责一个班级,那时一共才40人,各种工作都是在紧张有序的环境中进行。说起现在的班级与学生管理,刘老师说:“我现在一个人管理六个班,一共有300多个学生。学生多了,作为管理者,压力也就大了,自己现在一刻也不能放松,连双休日也要到学生那里去了解情况,确保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刘老师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多、教学设备紧张等问题,实行分校区管理,有的大学辅导员所负责的班级被分在两个校区,那管理的压力就更大了。”

  扩招后就业,根在观念

  一年一度的扩招,直接的后果就是毕业生一年多过一年。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当年全省共接收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24.8万人;2004年,这一数字继续增长。毕业生资源总量较大,就业任务艰巨。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当年我省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放开非师范类毕业生择业的范围,允许毕业生跨省、跨地区就业;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还加大了扶持力度,在人事代理、社会保障、户口迁移、贷款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积极予以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还享受有关工商管理、税收等优惠政策。

  毕业生就业压力有目共睹。但有关人士认为,如今,毕业生绝对数大,但还并不是毕业生用不了,当前的就业难,很多情况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需要改变。在近年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毕业生还应该转变择业观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并不难。只要观念变了,扩招后的“就业瓶颈”还是不难打破的。

  本报记者王振国张伟责任编辑:刘家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