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1:35 人民网-华东新闻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潘凡平

  温州经济的支柱和主要特色是民营经济。全市20多万工商户、13万多家民营企业,创造了占全市96%的工业产值、约70%的财政收入和95%以上的外贸出口

  独具特色的开发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正在快速升位,打造温州经济新的增长极

  将个体经济集腋成裘

  浙江温州的许多当家产品,如锁具、眼镜、皮鞋、剃须刀、打火机等都是小商品;温州地理位置偏僻、资源贫乏;温州企业自身也没有多少技术人才。零零散散的火花,究竟是怎样汇成发展洪流的?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开发区管委会位于一幢普通的大楼里,走过干净的楼道,发现每间办公室都敞着门办公,门上醒目地标示着谁在这里办公,是什么职务,甚至张贴了工作人员的照片。如果要问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其它开发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答案就是:这里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

  在温州这样一个民间经商气氛浓厚的地方,个体经营户在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后,大都面临怎样发展实业的问题,而开发区给他们提供了一视同仁的摇篮。

  “开发区的非公经济成分达到95%以上,这充分反映了温州经济的特点。”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戴国森说。

  最早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多数生产服装鞋帽,起步规模不大,都是滚动发展、逐步壮大起来的。建区之初,开发区就设立了民营工业区,吸引民企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再引进民企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内外并举,两条腿走路,引进了大量的民营资本;努力为民企创造一个快速发展的空间,在优惠政策上一视同仁,包括技改基金、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创新基金等方面。

  民营企业和开发区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由于民企迅速扩张,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长速度。而开发区的大发展,又推动了民营企业的大发展。正是由于种种将管理寓于服务的举措,使得温州开发区建区以来,民营经济一直在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运行,占据了区内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以升级计划为发展契机

  参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会惊讶于这个浙南惟一的国家级开发区,面积竟是如此有限———它是全国建成区面积最小的开发区。由于土地资源短缺等因素,开发区自1992年3月成立以来,10多年间实际完成的开发面积只有2.45平方公里。然而,就在这个“弹丸之地”上,却集中了360多家建成投产的企业。

  “虽然目前经济总量和建成区面积都不算大,但从单位面积产出看,温州开发区在全国的国家级开发区中都是比较领先的。”戴国森表示。

  未雨绸缪。伴随着开发区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的升位迫在眉睫。有一个数字,让开发区的管理者们下定决心变革发展。据2000年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统计,在1995年以前批准设立的3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温州开发区仅名列第31位。

  面对这个数字,管委会下定决心迎头赶上,制定了详细的升位计划,目标是到2006年,争取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达到浙江省先进开发区的要求,在全国3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在16位左右,达到中游水平。

  围绕这个目标,开发区展开了新一轮优化综合投资环境的工作。在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能力、降低经营成本上,按照“纵横贯通、配套完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的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5.4亿元,抓好供水、供电、通信、排污、道路交通等工程建设,提高工程质量、品位和档次。在强化服务管理,优化运营环境上,推行并完善“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机制,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经过3年努力,温州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已从第31位上升到第14位,提前2年实现了计划目标。一个商务成本低、配套服务好、收益回报高、投资引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开发区呈现在人们面前。为了进一步使开发区成为温州经济新的增长极,开发区打算在2010年前全面建成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的“一区三园”,即龙湾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园区。其中,总规划近40平方公里的滨海园区已初具规模。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自1992年到2003年,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私营企业从业户数增长了216倍,达到870户;民营经济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了187倍,达到75.2亿元;民营经济投资年平均增长85%。区内民营企业已组建集团8家,涌现了一批无区域性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相适应,股份制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相当数量的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发区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近年来,东南沿海许多城市出现了民工流失的风潮,温州也没有幸免。如当年百万民工潮涌来时不约而至,突然地潮退也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为此,开发区进行了一项服务区内企业的活动,即“百万资金培训万名员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计划。这种由政府“埋单”的培训,留住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员工,改善了开发区的整体环境。

  另一项措施也有成效。日前,经科技部批准认定,温州开发区高新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是温州第一家,也是浙江省继杭州、宁波之后的第三家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个成立于2001年3月的“孵化器”,目前已引进高新技术项目100多个。

  高新园区“孵化器”毕业企业及在孵企业,在引导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自主科研技术力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逐渐发挥出示范和辐射作用。如专业从事光学测色仪器生产的佳易仪器公司,3年内即成为一个年产值近400万元的企业,明年产值可达千万元,其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市场。

  种种努力都源于一个目标———假以时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成为一个温州经济新的增长极。

  《华东新闻》 (2005年01月26日 第一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