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缘与人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4:5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韩三洲

  人世间有很多无常的事,书的聚散离合也是一样,也有着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书缘与人缘。我前不久得到的一本《高士其同志的诗》,就是如此。

  今年高士其适逢诞辰一百周年,高士其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很生疏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却是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是一代青少年所喜爱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福建省福州市人,自幼喜爱文学。1925年,高士其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便前去美国学习化学和细菌学,1928年,他在做实验时不慎感染甲型脑炎病毒,留下严重后遗症,后来病情不断加重,以致全身瘫痪。1930年秋,高士其学成归国,在陶行知、李公朴、艾思奇的影响下,身残志不残的他拿起自己的笔,开始进行科学文艺和科学诗的创作。1935年,高士其写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上。从这时起,至1937年8月离开上海止,是他科学小品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用自己僵硬、颤抖的手,写下了近百篇科学小品。1936年6月,高士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科学小品集《细菌大菜馆》。1937年8月,高士其以惊人的毅力,拖着病残之身奔赴延安,并于193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语言生动、特色鲜明、富有战斗性的创作新历程。在我的印象里,当年的高士其,就像是今日美国那个坐在轮椅上写出科普巨著《时间简史》的霍金一样,都是以自己的残疾之躯,用一种超常的、独特的和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普通人打开了科学与宇宙的奥秘。

  手上这本200多页的线装打印本《高士其同志的诗》,是我不久前的一天从潘家园旧书市场上淘来的。冬日寒风中,这本诗集静静地躺在地摊的一角,仿佛在等待着一个读书人的苦苦寻觅似的。书的品相很好,翻看最末一页,这本诗集的打印时间是1954年3月29日,印数仅为25本。最让我感兴趣的是,3个校对者之中,竟跳出来一个熟悉的名字———“侯井天”。这个侯井天,莫非就是与我经常有着书信往来的、《聂绀弩旧体诗全编》的辑录校注者侯井天老先生么?于是便去信山东济南请教侯老先生,想证实一下自己的猜想。随后,80岁的老人来信说,他手里也有这样一本诗集,还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高士其在解放军部队里结识了几位“兵朋友”,曾在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工作的侯井天就是其一。侯井天平时喜爱高士其的诗,收集手抄了几十首,但自己读着又不过瘾,感到好诗应当共享,于是便向北京师范“卓娅班”提议,让“卓娅班”出面组织一次业余文艺活动,朗诵高士其的诗,带动青年人向高士其同志学习。校方认为,好事何必要画一个小圈子?这项活动要在全校展开,要让更多的青年人受教育。朗诵诗,先要读,手抄困难,何不打印?他便向高士其提出打印他的诗歌。当年,只要是有利于共产主义教育事业的事情,高士其都是有求必应的,于是便有了《高士其同志的诗》的线装打印本。侯老先生信中回忆说,当年版式是按他的要求设计的,他还写了“打印说明”,然后拿到华北军区印刷厂,选了黄、浅红、浅蓝的双折页彩色纸油印了25本。买纸张的钱是他出的,装订好像没收费。当年他还请过广播剧团演员去北京师范“卓娅班”朗诵高士其的诗,还邀请高士其本人一同出席,会场上欢歌笑语,青春洋溢。

  想不到的是,历经半个世纪后,其中的一本《高士其同志的诗》,居然到了我手里,而且诗集的收集印刷者还与我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这该是一种怎样的书缘与人缘?这一本打印的诗集,不仅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和岁月的沧桑,还牵带着一个老人对前尘往事的温馨回忆。茫茫人海中,除去我和老人手里的这两本诗集外,不知道剩下的23本书尚在人间否?会不会还有更感人的故事在等人聆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1月26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