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深唇齿相依争锋不如互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09:25 南方都市报

  广深唇齿相依争锋不如互利

  专家认为深交所可继续留在深圳,广州可侧重基金和债券管理,两地经济可良性互补

  2005广东两会之热点追踪

  “深交所能否迁广州?”昨天,省人大代表朱列玉的这一提议在本报一见报,立即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广州作为珠三角现有的政治经济中心,在继北京、上海、深圳之后,难道真可以成为一匹黑马,再次问鼎泛珠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宝座吗?广州目前距离金融中心的梦想究竟有多远?如果按照一个地区普遍只有一个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客观逻辑布局来看,广州与唇齿相依的深圳是争锋还是互利,有无合作的可能?昨天,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进一步采访。

  广州和深圳在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上只要合理分工,而不是恶性竞争,完全有携手合作的可能。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深圳作为中国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整个城市的资本竞争力位居内地前列。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优势产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查振祥

  广州曾两度提出建金融中心

  据介绍,我国相关金融专家曾对金融中心有一个相对具象的描述,认为要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如下硬件: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较宽松的金融管制、以及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通讯设备良好,并拥有足够多金融专业知识丰富、通晓国际语言的专业人才。

  1月24日,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在提出广州有望再次冲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建议时,认为广州目前资本市场活跃,从其拥有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数额以及外汇存量等来看,已具备了建金融中心的基本要件。而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以及CEPA的签订等,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已日益明显,再使一把劲,实现区域金融中心的梦似乎便不再遥远。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透露,广州要建成金融中心,这已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1993年——1994年期间,在提出要将广州建成一个国际大都会时,就曾提出过如此目标,当时还规划了金融走廊,不过后来就销声匿迹了。

  “现在再拿出来讲,主要是针对泛珠三角区域的提出,也是经济金融上的需要”,林称,金融中心可以分成几类,像香港是属于离岸金融中心,广州如果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区域性)功能性金融中心,是有可能实现的。

  广州欲圆梦今年很关键

  林江进一步分析说,随着明年中国市场的完全对外开放,到时候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市场,如果让它们挑选地点的话,广州可能不是北京和上海的对手。但广州如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利用泛珠三角的关系以及与香港的接近性,先一步步引进香港的外资银行,或通过香港引进其他外资银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人才制度和各方面的架构,自然也会吸引外资银行机构涌入,并成就金融中心梦想。

  “关键是要会变被动为主动。所以,2005年对广州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能不能把握时机,能不能捷足先登,直接关系到2006年开放后的竞争力,”林称。

  不过,对于广州的定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查振祥又有一番新论。他认为,广州的定位其实应该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的概念不同。广州产业包含了基础产业及重型工业,比较综合全面,广州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不一定就是金融中心。

  与深圳携手并非不可能

  2003年,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就曾暗自较劲,在向中国金融中心目标猛跑的途中,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并引发了相关媒体大讨论。

  当时专家分析,北京凭一条长不过1700米、但却聚集了中国50%~60%金融资产的金融街,以及后来出台的18条金融政策,向金融中心的梦想发力;上海则骨子里流淌着金融梦,随着陆家嘴众多金融机构的扎堆,其实力可见一斑;特区深圳则凭借其紧邻港澳等优势,挤进了竞争方阵。那么,对于后来者广州,又将如何与前雄竞争,与深圳是和还是拼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中山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陆军,对广州的金融野心表示乐观。陆认为,广州目前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在广州发生的金融交易的总量(银行业、保险业、银行存款、贷款和金融机构的数量)在华南地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广州的经济实力总量排在全国第3、第4名;另外,省级银行机构分行几乎都设在广州,只要发挥好这些条件,广州的形势是很好的。

  林江教授认为,广州和深圳在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上,“只要合理分工,而不是恶性竞争”,完全有携手合作的可能。林分析,如果广州把资本市场搞活了,那么把深圳的证券交易所搬到广州来就不是什么问题。证券交易所还可以继续留在深圳,主要从事股票方面的交易,而广州则会侧重基金管理和债券管理,甚至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市场等。期货市场是对现货市场的一个有力补充,也是金融中心组成部分之一。

  不需大搬家广深可互补

  同时,林江提出由于广州和深圳在功能上有所区别,可以继续发挥深圳“试验田”的作用。一些重要的措施和制度可以先在深圳做实验,实验成功再拿来广州推广。因为深圳跟香港接轨得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方便新事物的实验。因为金融都有一定的风险,很多时候,国家担心金融创新太快,不稳定,所以为了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可以先试点,然后再推广。深圳和广州就可以形成这样的互补关系。深圳利用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进行实验和制度的建设,广州又有它的区域中心作用和珠三角甚至泛珠腹地优势,方便新制度的推广和发展。

  优势

  广州区位优势明显

  若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向金融中心迈进大有裨益

  广州要建金融中心,到底有哪些底牌和优势?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陆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中山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一、广州是珠三角经济中心的交点,而深圳相对来说较注重跟香港的联系。

  二、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在行政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省级分行几乎都设在广州,广东各城市的存款、贷款都要在广州完成。

  三、广州的高等院校和人才资源都较集中。深圳虽然有清华等高校的研究机构,但这些高校的教育资源毕竟不可能全部迁移过来,所以深圳的人才以引进为主,本土“生长”的少。

  四、广州的交通也略胜一筹,陆路(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都很齐备,尤其是新机场的投入使用,大大推进了广州交通事业的发展。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一是区位优势。在“9+2”提出以前,广州就已经是一个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白云机场是内地和国外很多物流中转的场所,只不过这个方案提出以后,广州作为中转场所的作用更加明晰而已。

  第二是靠近港澳,可以形成离岸金融中心和功能性金融中心之间的互补。其实,香港和上海之间已经存在这种互补关系,但是因为距离相隔太远,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如果广州也能和香港形成这样的互补关系,作用就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融资方面。香港大多是服务性产业,很少工业,所以香港几乎没有债券市场,而华南地区有许多重工业、大型国企和民企,有很好的债券市场基础。广州在这一地区占据重要角色,如果能充分抓住这一点,发挥其融资功能,对自身向金融中心迈进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是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广州的市场发展良好。广州已经成为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的中心,这一点,无论深圳还是香港都是无法取代的。随着进一步发展,广州将从有形贸易中心向无形贸易中心发展。

  第四,从长远来看,广州的人才市场更加有潜力。

  深圳金融体系完备

  广州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不一定就是金融中心

  昨日,“一板两市”概念的首创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查振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及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得深圳金融业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经过20多年的率先发展,深圳金融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落户深圳的中外资银行数量排在全国前列,并建立了以深交所为龙头的资本市场,作为中国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整个城市的资本竞争力位居内地前列。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优势产业,也是深圳的支柱产业。

  随着CEPA的实施,深圳毗邻香港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可以得到更大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深港可以在资本市场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形成补充,并拉近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关系。此外,深圳的产业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产业均是深圳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并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流。他认为,广州的定位其实应该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的概念不同。广州产业包含了基础产业及重型工业,比较综合全面,广州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向周边地区辐射,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作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不一定就是金融中心。

  国信证券综合研究所所长何诚颖认为,深圳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金融体系,管理经验、运作等方面比较规范成熟,和国际交流较多。其次,深圳的金融机构密度比较高,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

  “先行先试、毗邻香港以及创业投资是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三大王牌’”,去年,一份题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金融中心》的报告正式出炉,报告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投融资需求需要不止一个国家级金融中心,深圳凭此可以在新时期找准定位,打造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三个金融中心。虽然近些年来由于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布局发生变化,深圳的金融地位出现下滑,但目前深圳的整体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在全国均居前列。特别是深港金融市场衔接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一个可选择的模式,正在释放越来越大的能量。深圳作为中国内地的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已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软肋

  广州:资本股票市场不活跃

  专家坦言广州跟金融中心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

  广州距离金融中心的差距在哪?又该如何弥补?

  陆军:从目前来看,广州距离泛珠金融中心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广州缺乏证券交易场所,而且广州原有的期货交易所也在几年前撤掉了,这些交易场所对一个金融城市的发展是重要的。相反,深圳有全国性的股票发行交易所,但是它面临的竞争也十分严峻。

  如果广州现在的关键是把金融市场发展起来,包括债券市场、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和票据市场,这对一个金融中心来说是十分重要了。这些搞好了,自然能吸引投资。另外,政府要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性、宣传性和推荐性。做好城市规划,多推行一些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电信、网络等),自然能吸引投资。

  林江:广州的资本市场很有潜力,但是还没有很好开发,例如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这些市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央的限制,但是广东省政府应该积极向中央争取发行权,可以说地方政府发展债券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广东省政府可以选取一些财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如深圳、中山、东莞等),以广州为中介发行债券,也可以选一些经营良好的国企或民企发行债券。一方面可以解决融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吸引银行进一步聚集,广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就能进一步发展。

  广州跟金融中心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广州虽说有很多外资银行,但没有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很少开发。资本市场是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资本市场,再多的金融机构也没有用。所以,应该注重资本市场的开发,广州在这一块的潜力还是很大的。资本市场开发好了,自然会吸引金融最主要的参与者银行,接着是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

  深圳:经济辐射作用相对弱

  存在银行业整体规模不及北京上海等系列问题

  “广州毕竟是省里的行政中心,和广州相比,深圳在经济的辐射作用上相对差一点”,深圳金融业内人士认为,深圳金融业的发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银行业整体经营规模不及北京上海;金融人才逐渐流失到上海、浙江等地;证券业、黄金业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功能逐渐弱化;深港金融市场的合作尚有制度障碍;城市规模和经济腹地不及京、沪、穗等。

  链接(深圳)

  金融数据:2004:引入外资银行高峰年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935亿元,贷款余额617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4.7%和23%;银行实现结售汇顺差150亿美元,增长58.6%;证券市场总成交1.6万亿元,增长38%;中小企业板在深交所顺利启动,平稳运行,目前已有38家公司上市;黄金实物交割量92吨,居全国首位;在深圳落户的基金公司达到16家,占据总数近一半左右,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仍保持了全国冠军地位。从去年2月起,受惠于CEPA协议的4家港资银行纷纷进入深圳营业,为外资银行进入深圳拉开序幕。紧接着,韩印美等国的银行已决定在深圳设立分行或办事处,使得去年成为继1986年、1993年之后深圳引入外资银行的又一高峰年。截至去年底,共新引进13家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深圳的资金集聚能力和金融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政策支持:总部落户深圳一次性奖500万

  金融机构总部落户深圳将获得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办公用地还可以返还地价30%、金融机构高管人员每月还将获得1000元的住房补贴,其子女入学也将享受到各种便利……

  为扶持金融业发展,深圳市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扶持金融业发展的“十八条”以及实施细则,包括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从住房到子女入学全部给予优待,并专门成立了金融服务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

  2004年中小企业板推出不久,深圳政府又出台了发展深圳资本市场的纲领性文件,被业内称为“深七条”,然后又出台了全国首个重点扶持保险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5年左右将深圳建为“保险中心城市”。

  采写:本报记者 李艳 田霜月 李斌 余映涛 石磊 邹琳 杨晓红 杜雅文 实习生 林清平王玥 陈树哲 通讯员 任宣 沈学 岳宗

  摄影:本报记者 方谦华 严明 范舟波

  图:

  广深在再建区域金融中心这一目标上只要分工合理就可良性互补。图为合成图片,左为广州天河区CBD中心,右为深交所,图上深证成指昨日收盘于3141.86点,较前一交易日上涨30.46点。制图:赖敏良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