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不“压”绿水青山(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采风)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徐琦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启动于2002年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便是国家环保总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健康的一项新举措。3年来,全国涌现出环境优美乡镇近百个。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介绍其中的一些典型,以交流经验,展示农村的新风貌,推动创建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城镇,全镇山林面积63458亩,农田5237亩,素有“九山一田”之称。早在1997年,该镇就因为生态环境优美而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并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城镇。2004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隆冬时节,走进夏履镇,满眼都是青山翠竹,平坦的公路四通八达。在夏履镇莲东村,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民居点缀在山林之间,在村庄的路上,记者发现了几个细节:路边设有路灯和花坛,每隔二三十米就能看到一个垃圾收集点,走不多远就能发现冲水公厕。在这个村里还专门设有戏台、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公用基础设施。 在夏履镇街头俯首皆可发现的这些“小”变化,是多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果。早在1982年,夏履镇的工业经济刚刚起步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关闭了两家造纸厂,就此镇上立下了一个“铁规矩”,凡是污染企业项目一律亮红灯。但这条规矩并未影响夏履镇奔小康,2003年,该镇位列“浙江省最发达百名乡镇”第九十一位,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经济上的富裕并不能让夏履镇人满足,他们认为财政数字上的变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夏履镇人开始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来改善全镇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夏履镇的党委书记孙君称这一过程为“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和知识化。目前,夏履镇拥有工业企业72家,形成了以纺织为主,集服装、针织、化纤、五金于一体的产业结构,农业收入仅占全镇总收入的4%左右,农民中有95%以上都亦工亦农,农民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而不以农业收入为主,这样既大幅度减轻了农民生产生活对森林植被的压力,又有效地把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加强山区村镇的公共设施和卫生建设,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五改”(殡改、厕改、坟改、路改、水改),清除露天粪坑2797个,新建卫生厕所187个,新建房屋要求安装抽水马桶和小型化粪系统,另外还新建垃圾填埋场一个,配备垃圾车5辆,全镇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集中清运,全部打包外运。全镇实现统一供应自来水,生活污水由管网集中排放到绍兴县的污水处理厂。夏履镇还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镇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及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让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有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这样一来,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也一样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硬件设备齐了,软件也不能偏废。夏履镇也非常重视农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该镇的中心小学是国家级绿色学校,自编生态环境教育教材《绿色明天》、《生态教育读本》和以环境为主题的校报,校内还创建了十大绿色系列社团并组织其他有益实践活动。在成人环境保护教育方面,镇政府开展了不少培训活动,向农民宣传农业技能和环保知识,2004年参加此类培训的农民达1173人。 在夏履镇,创建生态城镇的氛围已经浸润到山城每户人家的门口、路边,环保意识也深入到农民的脑筋里。环境保护让每个人都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自觉成为保护环境队伍的一分子。如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3%,地面水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大气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人均寿命也不断延长,正在成为“天常蓝、地常绿、水常清、人长寿”的新兴生态社区。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27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