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8:52 光明日报
  我国工业要持续和健康地发展,必须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一、科研方向。重理论还是重应用,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决策的战略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已故的两院外籍院士田长霖博士1983年在西安演讲的一段话,他说:“英国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人数较多,但是它在发达国家中,工业是最落后的,我们不要向它学;法国觉悟较早,转向重视应用研究,所以它的工业发展比英国快;美国有钱,舍得在科研上花钱,我们不能向它学;日本重应用,重视生产技术的研究,所以它的工业发展很快,日本的彩电、半导体工业、汽车工业已超过美国,电子计算机和航空工业亦将赶上美国,我们应该向它学。”

  二、科研体制。在发达国家中,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从工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试验、试生产到大量生产都在一个系统里完成的,所以科研成果就很快地转化为商品生产;而我们的科研单位,则游离于企业之外,大中型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科研机构,因此企业有创新能力的不多。这样工业在技术上不能持续进步,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技术引进与自力更生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工业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技术引进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我国彩管工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关键是我们的彩管厂在一开始就把零部件及其主要原材料国产化,使彩管成本能大幅度下降,在世界市场上有了很大的竞争力,在引进消化或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新品开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很大的进展,近年来才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企业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和创新,势必将长期重复引进,长期依赖国外,非立国之本。一个日本专家在深圳时对我说:“你们中国人现在都在享福,我们日本人像你们现在的情况还在吃苦,美国人偷懒,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我们日本人今日事今日毕,而韩国却说我们日本人偷懒。”可见韩国人比日本人还能吃苦。同时在引进技术时还下了大本钱,聘请了许多日本专家协助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体系,使自己具备了自力更生的能力。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我国生产黑白显像管早于韩国5—6年,彩管则几乎同时从日本引进,而韩国如今不仅在中国大陆建厂生产彩管,而且在TFTLCD技术领先,超过了日本和LCD的发源地美国。

  四、高科技和基础工业的关系。高科技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命它为尖端,它是建筑在坚实和完整的工业基础上的,如果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是依靠向国外进口的,那是来料加工,是虚的高科技。另一方面基础工业或传统工业,精益求精,也可有高科技产品。我1937年大学毕业到湖南湘潭我国第一个电子管厂工作时,用到美国Devbliss工厂制造的用于喷涂阴极的喷枪,时间过了近40年,1983年,我偶然在一彩管厂的阴极车间发现了Devbliss的喷枪,我又翻阅了它的说明书,知道质量改进了、品种增加了、用途推广了。1937年我在同一工厂用到了美国Acheson公司的石墨乳,1998年我在一直用美国喷枪的工厂又发现彩管屏幕涂黑底的石墨乳,亦是从美国Acheson公司进口的。Acheson公司成立于1907年,迄今近100年了。它所以能存在,就是依靠技术不断进步,精益求精。又如现在媒体报道较多的高端彩色电视,直视式有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背投式的DMD(数字式微镜显示)及Lcos(硅基液晶),都用到特殊的光源,前者要用到高发光效率和长寿命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后者要用到高强度的气体放电灯(HID)或超高压水银灯(UHP),二者都是传统电光源的高科技产品,尤其后者,目前它的寿命仅4000小时,而每只的零售价为350400美元。我们有不少人高呼高科技,殊不知高科技是靠坚强和完整的基础工业来支持的,否就是空中楼阁。基础工业亦有高科技的产品,因此,我们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对基础工业还得有的放矢,进行补课。
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图)
吴祖垲,真空电子技术专家。1914年3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电视显像管生产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从上世纪50年代末组织领导试制出我国第一个黑白显像管开始到70年代试制出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并形成千万只规模的生产能力,以及80年代组织引进、消化、吸收,扩大品种、提高质量等方面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