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工的“专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7日09:08 南方日报

  野草之声/周原专栏

  专列,意味着神秘。第一次听到专列,是“东方红专列”,毛主席专用。此后,在我印象中,专列便常常与国家领导人以及执行重大运输任务联系在一起。那是常人碰不得的。

  2005年的春季前,进城打工的农民第一次坐上了自己的一趟专列:“农民工号”。

  可是这次却没有了那种神圣的庄严感。一丝悲悯堵住了想要为之庆幸的欣慰。当数以亿计的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加入这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他们从一开始就遇到了身份确认或者说命名的尴尬。对他们的称谓经历了“盲流”、“农民潮”、“流动大军”和“农民工”的更替,这意味着城市管理从防范、管制到疏导、接纳,标志着政府在不断自我纠正和重新对社会管理进行定位。

  但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又让我们感觉路漫漫。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发展乏力,结构性的产业调整形势依然严峻。农民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依然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命运。GDP9%的增长似乎与他们无关。同样是工人,却不能像城市的工人一样落户于城市,居住在城市,在城里有个家。所以,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双重身份:一个农民,一个工人;一个打工棚,一个热炕头。这就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民工潮”。或在收割的季节,或在家庭团聚的春节。这种两栖奔波的生活,构成了农民当代生存的脉搏。痛苦与希望在旅途中穿梭。

  前年由我们的总理亲自发起了替农民工讨薪的运动。又据统计,截至2004年8月,全国共拖欠农民工工资3360亿元,其中政府是“拖欠大户”,占到全部拖欠的36.1%。这使我们多少注意到,在街上与我们擦肩而过、在高楼林立的风景背面,还有一群农民,与我们呼吸在同一个城市。他们就像一群群埋在地下的蚯蚓,培育了城市的土壤,却生活在我们的脚下。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越来越适合人居住,但不是农民。城市的文化越来越体面地附庸着有产者的口味,更是与农民无关。

  今天的“农民工专列”,又一次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强调和确认了农民的身份,不管这个专列给农民带来多么大的方便与快捷,也无法消除农民心底的凄凉。这趟专列是简陋的硬座,与大学生的专列无法相比,并且享受不到半价的优惠,还要额外支付春运票价上浮的部分。这种专列的特殊待遇,时时在提醒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区分。不知农民脸上的笑意和回家的迫切,有多少能够抵销等级尊卑之痛?什么时候能忘记我们是农民?

  共建一个和谐社会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党和国家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我很担心“和谐”这个词会变质。我们很容易就把和谐误认为相安无事,皆大欢喜,这样各个阶层都失去了对自我的批判和反思,在熟视无睹中,默认和维护着社会阶层的断裂所导致的社会等级的区隔。

  和谐不是一种固化的稳定,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是对人与人之间共同命运的认同和理解,是用爱心和行动打破一切歧视和隔离。让我们在共同的信仰和正义面前,消除一切人类的不平等。让我们以人性关照人性,以博爱溶化冰冷。让我们共同祈祷和祝愿:“民工专列”,一路走好。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