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05: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丁晓强 陈先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现状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继续实施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战略外,努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经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现实课题。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均衡、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凹陷,东西部必然失衡;中部若梗阻,东西部必然割裂。只有促进中部崛起,才能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实现全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那么,如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呢?从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我国中部地区的特点来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思路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为核心和增长极,形成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城市经济圈,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中部地区应大力发展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增长极:将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鄂赣湘三省的金融中心,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化多功能中心城市;发展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等城市的中原城市群,形成带动河南及中西部发展的经济高地;以南昌为中心,以京九铁路、浙赣铁路为发展主轴线,形成江西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发展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经济带,形成湖南经济腾飞的增长极;建设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形成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发展以太原为中心,包括大同、临汾、晋城等城市的大字形经济带,形成山西经济腾飞的增长极。通过这些城市群的聚集、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在结构调整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中部地区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主要任务之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一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特色加工业,尤其是提高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地区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状况。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是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四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有限资源向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集中,支持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

  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与输出基地,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中心,走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发展。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生产和精深加工。

  在开放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部地区要崛起,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应在巩固提高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吸引投资的同时,重视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引进,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使技术引进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工业化的助推器。

  在体制创新中加快市场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差异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部地区应尽快改变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对滞后的状况,加快体制创新,在宏观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微观上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经济结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28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