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禁鲜令”困扰贵州乳业发展前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10:25 新华网

  “禁鲜令”困扰贵州乳业发展前景--业内人士评析取消鲜奶标识三大隐忧

  “对成长中的地方乳业来说,取消鲜奶标识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月17日,一直在全国“禁鲜令”风波中沉默的贵州乳业向外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省畜牧局、奶协和部分乳品企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评析,取消鲜奶标识对我省存在三大隐忧:一是会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二是会影响乳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三是会危及我省奶牛养殖业。

  2004年是中国乳业极不寻常的一年。先是原材料涨价,价格战开打,并购浪潮风起云涌。接着是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禁鲜令”,规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乳制品一律不准使用“鲜奶”标识,在全国乳品界激起轩然大波。并直接导致以“巴氏奶”为主的“保鲜派”和以“常温奶”为代表的“禁鲜派”之间的斗争,从市场争夺升级到行业标准层面。

  截至目前,农业部、中国奶协和国家发改委均就“禁鲜令”的影响向有关部门反馈了意见,“禁鲜令”是否如期执行还没有一个定论,中国乳业的未来和前景由此而变数横生。在这样的时局下,以鲜奶主导市场,同时又刚刚迈上产业化生产台阶的贵州乳业到底何去何从,成为行业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取消鲜奶标识会误导消费者

  贵州奶协副理事长黄启富介绍,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牛奶大致可分为四种:

  一、“生奶”,即“直接从奶牛身上挤下,未经加工的奶”,由于没有经过灭菌,国家明令禁止上市销售。

  二、“巴氏消毒奶”,即“生奶”经过80℃以下加热处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奶中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保质期不长,且需要冷藏”,目前市场中的“鲜奶”正是这类。

  三、“瞬时超高温灭菌奶”,即“常温奶”。它经过130℃—135℃的加热消毒,营养成分没有“巴氏消毒奶”高,但能常温保存较长时间,便于运输,目前在贵州市场上销售的外地奶基本属于此类。

  四、由奶粉加工调制的“还原奶”,成本最低,营养价值最差。

  2004年5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凡是经热加工处理的预包装食品,其产品不应命名为“鲜××”。并明确指出:鲜奶的标准术语应该是“生鲜奶”,即国际标准所称的“原乳”。这意味着,只有刚刚从奶牛身上挤下的奶才称得上是鲜奶。

  “把鲜奶与灭菌奶混为一谈,不符合国际惯例,否定鲜奶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侵害,而且还是中国奶业发展的倒退。”黄启富认为,《通则》在借鉴国际标准时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混淆了Rawmilk和Fresh—milk的区别。他介绍,没经有效杀菌的生原奶英文叫Rawmilk,目前它在世界各地政府都明令禁止上市销售;而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销售的“鲜牛奶”(fresh—milk),指的是“巴氏消毒奶”,我国现在销售的“鲜牛奶”符合这个国际惯例。

  他强调说,“巴氏消毒奶”、“常温奶”和“还原奶”在营养成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在标识上“砍”掉“鲜”字,将误导消费者认为所有的乳制品都没有区别,增加他们选择的难度,从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地方乳业发展将陷入困境

  “一个‘鲜’字可以涉及一个行业,一个标准也可以毁掉一个产业。”贵州好1多乳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云松对“禁鲜令”困扰下的企业前景忧心忡忡。

  柳云松介绍,中国牛奶行业历来存在三派争斗,即“巴氏奶”派、“常温奶”派、“还原奶”派。“巴氏奶”派和“常温奶”派所采用的奶源均来自于奶农手里的生奶,所不同的是加工工艺和保质期,以及营养成分的保留度。“巴氏奶”一般保质期为3天左右,因而称为“鲜奶”,其运输、销售和保存需要冷链支撑,成本较高,市场销售半径一般在500公里以内。而“常温奶”可保存6个月,凭借这一优势且价格低廉,占据了中国乳业70%的市场。至于“还原奶”,由于用成本低廉的进口奶粉兑水生产,营养成分最低,已为消费者所不屑。

  柳云松说,正是依托“鲜奶”营养成分高、市场区域性强的特点,地方乳业才在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成本和运输的限制,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常温奶”打压的不利地位。如今新的标准和实施指南禁止“巴氏奶”再打“鲜”字招牌,剥夺“鲜奶”相较“常温奶”的唯一优势,这将进一步导致地方乳业发展陷入困境,“从这个层面理解,禁令发布者无意间成了‘常温奶’派的‘帮凶’”。

  黄启富介绍,中国乳业以长江为界呈现出两大阵营。北方草地资源丰富、奶牛养殖业基础雄厚,又是奶牛主要精饲料玉米和小麦的主产地,奶源相对过剩,企业多以生产“常温奶”为主,规模大、销售范围广。南方的情况则相反,草地资源匮乏,为水稻主产区,饲料贵,成本高,但经济相对发达,市场较好,以生产“鲜奶”为主,市场大多局限于本地。两大阵营的交锋长期以来是我国乳制品市场争夺战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在成本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下,以生产“鲜奶”为主的南方企业一直处于不利地位。“禁鲜令”出台,对南方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我省一家乳品企业营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禁鲜令”一旦实施,有“鲜”字标识的牛奶制品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不得不更换包装。今年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由去年的每吨13000元涨到了每吨18000元至19000元,涨幅达30%。如果更换包装,仅此一项,奶企就将额外支付几百万元包装费。此外,因为已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被撤下,用于新品牌的宣传费用一年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而老品牌价值的损失则无法估计。这些损失加在一块,就可能使一些中小奶企大伤元气或倒闭。

  奶牛养殖业将是最终的受害者

  与企业和奶协相比,对“禁鲜令”的推行,省畜牧局综合处处长、贵州奶类办公室主任廖正录更为担心。他对记者说:“一直肩扛‘鲜’字大旗的贵州乳业,已经形成3万头奶牛、年产值近4亿元、就业人数5万多人的庞大产业链。巴氏鲜奶一旦不能用‘鲜’字命名,产品就失去了市场优势,无论是市场被外地‘常温奶’抢占,还是本地奶企转向生产‘还原奶’,最终损害的都是我省奶牛养殖业”。

  “等到我国进口奶粉关税下降后,进口奶粉的价格将大大下降,成本比收购生奶再制成巴氏奶要低很多。为了生存,将没有企业愿意收购奶农的奶,结局将是悲惨的。”他的观点得到了黄启富的认同。

  “还原奶”与“巴氏奶”的成本差异到底有多大呢?黄启富对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进口奶粉成本大约有2万元,可以生产出8吨还原奶,平均每吨还原奶的成本价格为2500元,而1吨生奶的成本价格是2600元。两者相比,若生产还原奶,每吨奶粉就有8000元的利润空间。天下商贾,皆为利往。一旦‘巴氏奶’企业失去了赖以吸引眼球、拓展市场的‘鲜’字招牌,转而使用奶粉生产还原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乳业泰斗骆承庠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直言不讳,“最终高兴的是那些外国奶粉供应商,倒霉的是‘巴氏奶’生产企业、牧场、广大奶农和消费者。”同时兼任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名誉顾问和首席专家的骆承庠亮出了自己反对部分禁鲜条款的立场。他告诉记者,“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工业力量都很薄弱,与国际乳品生产大国有着很大的差距,推行‘禁鲜令’有着把市场拱手相让的风险。”

  “在我省,奶农养一头奶牛平均一年的利润为3400多元,对西部落后地方来说,发展奶牛养殖业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廖正录说:“看似简单的‘禁鲜令’关系到全国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共同做大市场才是中国乳业当前的首要任务。”业内人士认为,其实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还很大,我们的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在产品和开拓市场上下工夫,而不是互相的拆台、打压。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牛奶年消费量为100公斤,而我国是12公斤,具体到贵州,尚不足0.9公斤。专家分析认为,尽管目前部分地区出现产能相对过剩的现象,但我国的乳制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农村市场还未完全开发出来,乳制品行业仍然是一个前景非常乐观的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是相互打压、自相残杀,还是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值得各个企业和相关部门认真思考。 作者:廖琪钟(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