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直飞今日首航 民间融合释放力量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9日09:41 南方都市报 |
社论 今天早上8点,一架波音777在广州新白云机场起飞。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以后,这架飞机载着261名回家过年的台湾同胞,将在台湾桃园中正机场降落。这是56年来中国大陆飞机第一次在台湾正式降落。一架飞机,起飞,降落,多么简单,多么轻灵,它就这样飞越了海峡,飞越了隔阂,飞越了误解,飞越了敌意,飞越了一个民族半个多世纪始终在痛的伤。 其实历史从来不会轻灵,转变从来不会简单。如果在某些时刻,历史呈现出轻巧光滑的转折,那是因为推动它转变的,是一种弥散的绵延的温柔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潜在社会最真实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在人和人之间。回首两岸56年的历史,我们能看到政治的铁闸如何阻隔了民间的联系,更能看到民间的温度如何融化政治的坚冰。 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开始了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这对峙意味着120万大陆人在海峡那边思念家乡与亲人,120万人的家乡与亲人在海峡这边挂记着他们。 1979年,祖国大陆提出两岸经济交流(通商)、通邮通航的主张,向台湾人民发出了最初的邀请。这邀请像母亲的呼唤,唤醒了游子心底最难抵抗的乡愁。上世纪80年代初,岛内要求当局“解禁探亲”的呼声日高,围绕着“乡亲、人亲、土亲”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辩论。1987年,大陆来台老兵发起了“自由返乡运动”。 1987年,台湾当局终于正式解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热”兴起,两岸经济的硬性联系从此不可逆转。1987年-1991年,两岸贸易额合计达1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2%。两岸的文化交流达到高潮,这高潮就再没有退过。那时候,大陆的学生听罗大佑的歌,台湾的青年唱《一无所有》。 1993年,在两岸关系的第一个春天,“汪辜会谈”就两岸民间性交流的问题签订了历史性协议。上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台湾当局走“台独”路线,两岸关系回冷。然而两岸民间的交流合作热度不退,经贸合作有增无减,华人文化大同一家。从1987年至2003年,台商在大陆的累计投资额激增了近700倍,达679.82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顺差来源、第一大投资场所。到上世纪末,两岸三地的娱乐文化业就已经浑然不可分割,电视里的明星你再也分不清他是来自东北还是台北。罗大佑定居北京,李宗盛住在上海。台北的青年读余华残雪的小说,上海的新生代看吴宗宪、蔡康永的娱乐节目。 1998年,第二次“汪辜会谈”达成协议,保障台商及其家属在大陆的基本权益。2001年,金门厦门通航,实现“小三通”。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协议达成,两岸实现首次对飞直航。 26年来,两岸的官方言论时冷时热,政治关系时松时紧,然而两岸人民的联系却义无返顾地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不可分割,难以破坏。除了心灵上的同族之情血脉之温,这种强有力的民间联系在社会现实层面更清晰更不容置疑地表现为经济上的双赢之利,文化上的融合之美。26年来,正是这坚韧美好的民间关系凭借着它执拗生长的生命力,成为推动历史改变历史的匿名力量。 其实我们不必追究是什么力量把飞机送上天空,又是什么力量吸引飞机徐徐降落,只要它飞,飞过去。当飞机在台北降落的时候,人们将会看到73名东莞台商穿着配有LOGO的统一服装,他们是为了纪念,纪念这第一次的飞行;飞机再次起飞的时候,人们将会看到,57位刚刚到达的台商随机返去,他们是为了见证,见证这不能忘怀的时刻。56年等来的一次飞行,56年盼来的100分钟。这飞行不一定非要写进历史,但是这时刻一定深铭人心。因为这56年来我们不只在等待,我们不只在盼望。 相关专题:2005年两岸春节包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