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情暖边城 乌鲁木齐市双拥共建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09:50 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1月30日电

  人民日报记者王慧敏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 李志刚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边城乌鲁木齐市冰封雪裹,大街小巷涌动着“双拥”热潮:锣鼓声声,各族干部群众把图书、DVD、宰好的牛羊等年货送到军营;情意浓浓,官兵们纷纷走出营门,上街铲冰扫雪,给孤寡老人送去米、面、食油……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已连续5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的乌鲁木齐市,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40多个民族的群众与子弟兵携手共进,结下了鱼水般的深情。

  难以割舍的亲情

  1月29日一大早,幸福路“拥军餐馆”的老板牙库甫和妻子就来到新疆军区某部新兵连,给刚刚入伍的新战士送来了葡萄干、馕饼,还有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手抓饭。

  10年前,牙库甫还是一个家徒四壁的贫困户。那时,为了给患心脏病的妻子努尔尼莎治病,牙库甫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交不起学费的两个儿子也面临着失学……

  是新疆军区某部的官兵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病重的努尔尼莎免费住进了部队医院;官兵们的捐款,使牙库甫的两个儿子跨进了校门;部队腾出临街的一间库房,送来桌椅,帮他开起了饭店。

  “子弟兵是最亲的亲人。”牙库甫说,“我们一家欠解放军的情,一辈子都还不完。”

  在乌鲁木齐,还有很多人像牙库甫那样,用发自内心的真情来赞美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亲人子弟兵。

  市区的二道桥民族巷里,居住着6个少数民族孤寡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儿子”——王学文。

  那年,王学文还是一名炊事班战士。有一天,他上街买菜,正巧碰见在提水的维吾尔族老大妈阿依夏木汉。看到老人步履艰难,他赶忙上前帮忙。从那以后,王学文每次外出买菜,都要抽空跑到阿依夏木汉家里干些家务。他听说同一条巷子里还有几位老人没人照顾,又主动找上门去,挑水、洗衣、做饭、买面,啥活都干。

  从当兵到提干,王学文一直坚持了10多年,也和老人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亲情。

  一年夏天,阿依夏木汉听说王学文要回山东老家探亲,就买了一包方块糖和葡萄干,让他带给家乡的亲人。没想到,王学文已到郊外驻训。老人病重,临终前还念叨着王学文的名字。没能把礼物交到“儿子”手里,成为老人弥留之际的最大遗憾。

  如今,王学文已脱下军装,转业了。可他的战友们接替了他,仍然延续着子弟兵与少数民族孤寡老人的亲情。

  像这样充满军民情深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今天,无论是地方还是在军营,“解放军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离不开解放军”的思想在边城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军民亲如一家的鱼水深情日益加深。

  满腔热情送温暖

  乌鲁木齐市复转军人安置量大。在岗位少、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安置政策落到实处,不但安置率达到100%,而且定岗定职。

  乌鲁木齐市的主要领导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一定要想方设法安排好他们的第二次就业。近3年来,全市共安置复转军人3600多人,随调随迁家属子女1300多人,落实军嫂就业岗位400多个,连续2年被国务院和自治区评为“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不搞形式主义,注重点点滴滴,这是乌鲁木齐市双拥工作的落脚点。各级领导对部队关爱有加,各行各业的拥军活动红红火火,智力拥军、文化拥军、科技拥军、法律拥军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出来。全市的1000多个军人家庭服务中心、5000多名志愿者、80个义务兵奖励基金会,满腔热情地为子弟兵送温暖。

  驻乌某部营门前有一处铁路、公路交叉的卡脖子路,路边中巴车乱停乱放,周围小摊贩乱设摊点,经常造成道路堵塞,严重影响到部队执行任务时的外出通行。市长雪克莱提·扎克尔听说后,马上召集建委、城建等单位的负责人冒雪来到现场,当场研究解决办法。两天后,这个路段的交通拥挤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牢记为民服务宗旨

  在乌鲁木齐水磨沟区白塔山上,矗立着一座拥军碑。碑身酷似一滴水,又似一条鱼,寓意着军民鱼水深情。

  这座拥军碑,是驻乌官兵支援边城经济建设的丰碑。

  曾经是“一沟九湾煤窝窝,满目尽是荒山坡”的水磨沟区,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绿化率只有7.8%,经过驻乌部队与当地各族群众20年的会战,建起了绿色植物园、水塔山葡萄园、南湖十里长街、温泉山李子园、温泉山蟠桃园,使荒山坡的绿化率达到90%。

  每年春暖花开季节,驻乌各部队总是主动请缨,承担艰巨的绿化任务。广大官兵放弃节假日,挥锹抡镐奋战在荒山乱石中,工地上到处彩旗猎猎,歌声、劳动号子声回荡山野,场面十分壮观。

  在修建水塔山葡萄园时,驻乌某部承担开山修路的艰巨任务,组织官兵在山上安营扎寨,顽强奋战了71个昼夜,许多战士手上布满了血泡,汗水湿透了衣背,胶鞋穿破了一双又一双,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昔日荒山秃岭的红山,经过数万各族军民的不懈努力,如今林木郁郁葱葱,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成为乌鲁木齐一道诱人的风景线,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达坂城乡的维吾尔族群众有说不完的感激话。他们说,前年夏天,驻军官兵帮他们引来了清泉,教他们科学种养。去年夏天,战士们又帮他们建起了小型畜产品加工厂。和以前相比,他们的日子真是大变样。

  驻乌部队双拥领导小组组长、乌鲁木齐警备区政委李孟荣说:“无论什么时候,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子弟兵既是边防卫士,也要当边疆经济建设的勇士”。

  5年来,驻乌部队先后参加了南北疆通信光缆铺设等100多项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急难险重工程建设,为各族群众做好事160多万件,防病治病80万人次,植树造林500多万株,参加抢险救灾110多次,支援各类物资1800多吨,为“希望工程”捐款146万多元,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时代赞歌。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