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禁毒老师”孙惠芳——第一代职业社工工作记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0日17:03 新民晚报
“禁毒老师”孙惠芳——第一代职业社工工作记录(组图)
“禁毒老师”孙惠芳——第一代职业社工工作记录(组图)
“禁毒老师”孙惠芳——第一代职业社工工作记录(组图)
实习生宋庚一本报记者汪一新本版摄影杨建正

  社工,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名称还有点陌生。但是对于在曲阳街道工作的孙惠芳来说,这就是她的职业。

  去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首次被载入其中。去年8月,36岁的孙惠芳通过考试,应聘上岗,成为中国内地第一批职业社工。如今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禁毒老师”。

  孙惠芳每天带着一个黑色文件夹辛苦走访,里面记录了全街道三十几个吸毒、戒毒人员的信息。孙老师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戒毒。为了及时掌握情况,孙惠芳每天都要给他们家里打电话,上门走访,还要帮助吸毒人员找工作、申请低保、贷款等。忙起来的时候“脚不点地”。孙惠芳的所有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帮助吸毒人员戒掉毒品,重返社会。

  近日,记者找到了孙惠芳。这位专门和吸、戒毒人员打交道的社工,个子不高,看上去文文静静,笑起来很灿烂。记者跟随孙惠芳做了一天戒毒社工,体验了个中滋味。

  赢她真心相待

  “哎哟,穿针啊,阿拉来帮侬啊!”这是孙惠芳来到一个吸毒人员家,进门后的开场白。话音未落,孙老师已经从一个老太太手中拿过针线,对着阳光穿了起来。

  老太太见孙老师来了,乐呵呵的,很快两人就聊得不亦乐乎。看到戒毒社工和吸毒人员家属其乐融融的样子,记者觉得这工作不难嘛。岂料,孙老师出门下楼后,才向记者描述了社工的真实“待遇”。

  “我们是求着给人家做好事,还要遭冷脸啊!”孙老师笑着说,“这个老太太是一个吸毒人员的丈母娘,去年我第二次去他们家,硬是被骂了出来,人家说我多管闲事。”

  孙老师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证券公司做白领。现在干这行经常挨人骂,这样的反差刚开始挺让她难受。不过既然是戒毒社工,就得真心诚意地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后来,孙老师又一次来到这个老太太家中,谁知人家开门一看到是她,就“砰”地一声,使劲关上了门。

  “哪个吸毒人员家属想让别人知道家丑啊。人家不让我进门完全可以理解。”不过孙老师没有放弃这一家,没过多久,她又“厚脸皮”地去走访了几次。老太太终于被孙老师的真诚感动了,透露了一个信息:“他(吸毒人员)周五下午会回来。”

  不过,这次孙老师还是扑了个空,老太太的女婿恰好刚刚出去,而且听家人口气,他还是没有戒掉毒瘾。孙老师有点沮丧,但她还是笑眯眯地和老太太及其家人聊了十几分钟。这一番交谈,孙老师了解到很多吸毒者的近况,而且还打听到一条重要信息:某个路口,有几个人经常在那里做毒品生意。孙老师用笔记了下来,着手与警方联系。

  从老太太家里出来,记者问孙老师:“干你们这行,老吃闭门羹,不是经常会有挫折感吗?”

  “哎,那你得用另一种眼光看成功,”性格开朗的孙老师说,“如果有一天吸毒人员主动联系我,在我看来就是成功。后来老太太的女婿主动来找我,因为我取得了别人的信任。我认定一点,真心一定感动人。”

  给他信心宽慰

  “你来啦,我惦着你呢。你的话儿子是听的呀。”我们一进阿龙家,阿龙妈妈就拉住了孙老师的手。

  吸毒者阿龙的经历,令孙老师记忆深刻。阿龙本是一个帅气聪明的男孩,父母是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越。可由于是独生子女,从小溺爱,阿龙十几岁时就已经是劳教所的常客了。自从阿龙接触毒品之后,父母拿他没有办法,只有给他钱,怕他闹事,给家里人丢面子。

  刚开始,阿龙的妈妈不让孙老师进门。后来几次了解了孙老师的来意之后,她才让进门,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给孙老师讲孩子的事情。原来,阿龙每次毒瘾发作在家里砸东西,打妈妈,还扬言自杀。

  看到阿龙妈妈的痛苦,孙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她觉得,该讲的道理一定要讲明白。孙老师告诫阿龙妈妈,溺爱和放纵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锅子砸了还可以买,但是你绝对不能软弱。”孙老师告诉她,“万一孩子威胁要自杀,就打110。”

  经过孙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劝说,阿龙妈妈现在再也不给阿龙买毒品的钱了。每次有苦恼,她就跑过来找孙老师,因为只有孙老师才能安慰她。“阿龙的父母已经不再对他言听计从了,说明工作有点成效,让我感到很欣慰。”前不久阿龙去武汉戒毒,他已经几个月没有向妈妈要钱了。

  为她加油打气

  “阿芬,我知道你在家。我来看你啦。”孙惠芳在门外朗声喊着。

  “孙老师啊,请进。今天我休息呢!”不知为什么我看见阿芬的脸有点怪。不过她的笑容是很真诚的。

  从阿芬家里出来之后,孙老师和我讲起了阿芬的遭遇。

  第一次见到阿芬时,孙老师怎么也不能把这个乖巧内向的小姑娘和吸毒者联系起来。经过了解,孙老师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因为一段痛苦的经历才走上了吸毒之路。

  20出头的阿芬原本在市里的一所高中就读。人长得十分漂亮,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说话声音轻柔悦耳,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可是17岁的时候,一场车祸改变了她的生活。在车祸中,她的脸毁了容。

  从此,阿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跟任何人说话。阿芬的父母着急得不得了,只好满足她物质上的任何要求,希望孩子能开心。就在阿芬休学的时候,她认识了几个吸毒圈的朋友,朋友对她说:“吸吧,吸毒不但可以让心情变好,还可以美容,治好你脸上的疤。”在朋友的怂恿下,阿芬开始染上毒瘾。

  阿芬想戒毒,回到正常人中去,可是又遇到了很多实际困难。

  孙老师向有关人员讲了阿芬的不幸经历,请求给予阿芬一次重返社会的机会。阿芬成功地办理了劳动手册和失业登记后,孙老师又为她收集了一些政府补贴的就业培训信息,让阿芬自己选择兴趣科目,参加培训,准备就业。

  之后,孙老师联络居委会安排她参加居委的义务劳动,增强她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让别人有机会了解她,改变对她的印象。后来,社工组织了一次联欢活动,孙老师邀请阿芬参加。阿芬在联欢会上玩得非常开心,还得了奖品。在这样的交往和活动中,人们的交往是平等而友好的,没有人在意阿芬以前的经历。积极向上的氛围使阿芬慢慢克服自卑心理,远离毒品,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经过孙老师和阿芬的共同努力,阿芬目前的情况很稳定,尿检也正常。现在阿芬在一家商店做商品促销。阿芬不但工作了,还很顺利,孙老师高兴得不得了。更令她高兴的是,以前总是一脸冷漠的阿芬,现在看见孙老师总是不忘说些感激的热情话儿。

  最近,阿芬又有些“不安分”了,她打算最近去另一个单位面试,开始一份自己更喜欢、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接着我们又去了阿杰家里。“哎哟,从没见你气色这么好!”听到孙惠芳的鼓励,阿杰高兴地告诉她,现在正在准备简历等材料。他准备做自己的老本行,广告业,还准备去面试。“不要慌,你以前做得那么成功,现在照样能做好!比起别人,你很有实力!”几十分钟的交谈,孙老师不停为他加油打气,一席话下来,阿杰对未来充满憧憬。

  助他努力“飞翔”

  就这样,孙惠芳每天带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夹,穿梭于曲阳街道的大街小巷。“我觉得我都得职业病了。看见街上面色蜡黄,哈欠连天,佝偻着背走路的年轻人,我就觉得有问题,想上去帮助他。”

  孙惠芳接触的30多个吸毒、戒毒人员,每一个人都有一段独特经历甚至悲惨的遭遇。“也许警察和家人了解他们的底细,但是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真的太可怜,我要帮助他们。”

  孙老师对记者说。“我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让他们远离毒品,重回社会。”孙老师在做社工的5个月当中,有几个走访对象已经成功戒毒3个月,很多人都向孙老师表示,再也不和吸毒圈子的朋友联系了。

  一天的时间,记者和孙老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4个吸毒人员家庭,一路上,孙老师给记者讲述了好多令她唏嘘不已的故事。从最后一家出来,天已经快黑了,但是孙老师还要回到办公室,那里还要处理一些材料,还要打打联系电话。

  为了一个个急需帮助的人,孙惠芳和同事很少按时回家。这是一群拯救天使,每天都忙碌地托起一群向地狱坠落的人,努力地向上飞翔。戒毒社工知道,为了这些弱者和他们的家人,自己的责任重大。

  工作日记

  (2004年日记片断)

  2004年8月2日

  我为什么做社会工作者?

  工作第一天人们就问,为什么从薪水丰厚的证券公司白领,到工资两千、工作辛苦的社工?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都36岁了,女人到这个年龄就求个安稳,还折腾个啥?我觉得,人活一辈子,要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能够做点有社会价值的工作,人生就很有意义了。

  刚开始时,老公知道我做戒毒社工,有些反对,觉得一个女人不应该做这种危险的工作。说实话,我当时看到有的被录取的社工第一天就放弃,我也打了退堂鼓。不过,我爸非常支持我。他觉得我在做好事。

  2004年8月20日

  第一次走访拉民警壮胆

  刚刚干这行时,我有点胆怯,因为毕竟接触的是一个高犯罪率的吸毒群体。记得第一次去一个吸毒人员家里,找了一个民警为我壮胆。现在我有经验了。

  走访吸毒人员是有技巧的。比如说你来到某个小区,不要直接打听某个吸毒人员,最好打听他周围的门牌号在哪里。因为别人会对吸毒人员家里来人作点描述。我也是摸索多次才得出这个经验。

  还有一次我跟一个吸毒者的妈妈一起上楼。一个邻居就问我是谁。我就说我是他们家亲戚。我看见吸毒者的妈妈绷着的脸才放松下来。

  2004年10月21日

  郁闷时开圆桌会议

  做社工常常要看走访对象及其家人的脸色,再加上吸毒者往往又有很多心理问题,作为倾诉对象的我们的心里也有“阴沉”的时候。负面情感积压太多的时候,我们几个社工就在办公室开圆桌会议。所谓开圆桌会议,就是办公室的五个社工围在大办公桌旁,互相开导。

  遇到吸毒者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我还带着人家去看总社请的心理医生。有一个吸毒者心里很难受想自杀,我就拉他去看心理医生。现在这个吸毒者再也没有这个想法了。

  2004年10月17日

  儿子说永远不惹我生气

  一次次看到吸毒者母亲的痛苦神情,我心中总是特别难受。回家看到自己的儿子,我就默默告诫自己绝对不能溺爱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加管教。

  今天在家里6岁的儿子突然问我:“妈妈,吸毒的人是什么样子?”

  我摸着孩子的头认真地说:“吸毒的人就是小时候骂妈妈,妈妈不管他,他长大了还打妈妈,做坏事。”孩子点点头,懂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永远不惹你生气,妈妈我爱你!”

  听到儿子的回答,我鼻子一酸,把儿子一把搂在怀里。

  帮教对象看到的总是孙惠芳秀丽温和的笑容

  小孙和其他社工顶着寒冷,为禁毒工作奔走

  从公司白领到禁毒社工,孙惠芳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