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考改+课改,教育改革直指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07:0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1月26日和28日,省会新闻版先后刊发了《素质评定挑战“分数唯一”》和《素质评定会不会“走后门”》,报道了本学期开始的郑州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生家长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表达关切的同时,还提出了综合素质评定的意义和目的方面的问题。今天的报道,将为读者解开这一疑问。

  素质评定是课改的配套工程

  2001年6月初,国家教育部启动了一场被称为“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革命”的课程改革。当年,金水区成为全国38个、河南省唯一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1年8月26日,金水区31所小学一年级的6500多名学生成为我省首批试用新教材的学生。在新课本中,以往大段的文字被插图取代,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变了,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作业少了。

  “快四年了,我们的课改扎扎实实,却是在寂寞中坚守着。”金水区教文体局的一位负责同志感叹,他们进行的课改,受到不少人的怀疑,有人甚至断言:金水区的学生肯定考不过其他区。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转走了。

  课改三年多后,“金水课改”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分数不是很明显,但这些接受新课改的学生,已经表现出了超群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线教师和专家的评价说。

  “没有考试制度的改革,我们的课改就没有出路。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我们来说是一阵春风,增强了我们进行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综合素质评定只是考改的一部分,在中招命题的模式、内容以及录用等方面都会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近。”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周玉谦说。

  郑州八中初尝素质评定甜头

  郑州八中的初一(五)班是该校两个综合素质评定实验班之一。实验两个月来,班主任刘红红老师欣喜地感受了其中的变化。

  “实验一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开班会,开家长会,让大家明白综合素质评定的意义和操作方法。我感觉,有关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就像是学生手册,告诉孩子们哪些是鼓励的,哪些是反对的,学生对照这些看似条条框框的要求,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刘老师举例说,在八中的评定细则中,公民素养评定一项专门有一备注“经常出入网吧等少年不宜场所,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记录,该方面目标评定等级为D(最差级别)”,这项规定比家长、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跟踪更有作用。

  该班的阎嘉熙同学告诉记者,同学们现在都明白,不是光学习好就行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每逢双休日,同学们有的去看展览,有的上特长班,有个班干部,学习成绩很好,体育不好,现在天天锻炼。

  “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和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只是更具体规范了,一旦形成规律,更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刘红红老师说。

  教育改革由初及高直指高考

  据了解,在金水区课改的基础上,河南省2002年确定了32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和2004年又分别确定了49个、44个实验区,继今年32个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实行新的中招考试制度之后,到2007年,所有初三考生将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中招考试制度。

  与此相对应的是,伴随着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教育部已经确定下一步对高中课程,包括高考制度进行全面的变革。从2004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对全国四个省区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据悉,我省将于2006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这是一种趋势,不改不行。”一位老校长说。以大学招生为例,经历过只重政治表现的推荐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凭张考卷定终身的录取方式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和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既能展示学生学业成绩又能体现综合实力的路子。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大谈素质教育,但是由于考试的指挥棒没有根本性变化,素质教育喊得再响亮,也只是一种形式。如今正在酝酿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区中招考试改革,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列入录取范围,这对于学校真正开展素质教育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回归。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