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相答疑败笔 “小泉政治”显露终结征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11:16 新华网

  素有民主党“幕后将军”之称的小泽一郎直言“要在2005年内结束小泉的政治生命”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风诡云秘的永田町历来是日本政治斗争的旋涡,每当权力的天平出现某种程度的倾斜,在国会这一代议政治舞台上便会呈现山雨欲来的先期征兆。上周一,日本国会在例行的质疑答辩中,就上演了一场鲜活的朝野攻防角逐。公众屏息以待的结果,是在野党派祭起久藏不用的抵制法宝,搞得首相铩羽而归。小泉在春季国会上开局失利,似乎预示着2005年日本政治生活中潜藏着更大的玄机和变数。

  首相答疑败笔

  1月24日,在野党依照既定程序开始对小泉首相的施政演说展开质疑。民主党代表冈田克也对小泉的政治纲领提出诘问,并在首相答辩之后就年金制度改革、邮政民营化等问题提出九项追加质疑。小泉自恃联合政府占据议会多数席位,竟摆出一副“泼皮”架势,或以“质疑的问题均做过明确答复”为由拒绝回答追问,或用“本人已然无一遗漏地回答完毕”去搪塞敷衍,试图强行闯过在野党的质疑程序。

  小泉闪烁其词的态度引来国会上一片嘘声,在野党派议员纷纷作义愤填膺之状,反对党的少壮派议员更是咆哮不已,责难小泉破坏程序践踏了议会民主政治。政治上老谋深算的小泽一郎知道事关代议政治机制之大防,反对各党均不肯善了,就不失时机地策动冈田抓住首相“蔑视在野党提问”的把柄,率领众人离开会场以示抗议。结果在诺大的国会议事堂里孤零零地晾晒出自民、公明两党的“半壁江山”,一时间搞得小泉和政府进退维谷。

  小泉神话破灭

  过去,国会向来是小泉政治表演的最佳舞台。在信息时代,“做秀”本来就是政治家必备的才能之一。在小泉神话走红的时候,惯于用漂亮口号煽动大众情绪的小泉总是显得游刃有余,举凡国会辩论,这位谙熟国会斗争行规和门道的首相忽而慷慨激昂,忽而妙语妙喻,每每引来哄笑,十分讨彩。相形之下,在野党的领袖往往显得有些古板且木讷。不过,这一回民主党人却胜出一筹,一招“集体退场”不啻当头一棒,真的叫小泉塌了台。

  了解日本国会斗争的人都知道,议事堂历来是党派斗法的场所。早在冷战体制下保革对立的“一九五五体制”时期,曾与自民党伯仲颉颃的社会党就多次使用“牛步战术”,在排队投票表决时踯躅不前,故意延宕法案的审议。据《每日新闻》时政记者透露,此次民主党蓄意发动的“集体退场”虽然在本质上并无创意,却也颇具政治杀伤力。

  事后,愤懑不已的小泉回到首相官邸对记者团抱怨:“拒绝审议是过时的招法,谅他们也难以奏效。”话虽气壮如牛,但人们仍不难从中品味出已然被政治对手占了先机的几分懊恼与悔恨。

  攻防仍在继续

  其实,新老保守政党在基本政治信念上并无本质区别。尽管两者表面上是冰炭不同器的水火之势,但在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及实现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大是大非上往往暗合。民主党的政治欲求仅仅在于推翻小泉政权,在去年底的民主党大会上,已经做过“下一次大选决胜”“明年两院双重选举直取政权”等不同政权战略的沙盘演练。素有民主党“幕后将军”的小泽一郎更是直言“要在2005年内结束小泉的政治生命”,这一切也的确叫小泉和自民党方面胆战心惊。

  不过,24日发生的“集体退场”毕竟是民主党人的一次小概率佯攻。在可以预期的时间范围内,小泉政府尚有余勇可贾,足以在显露衰败征兆之后持续执政一段时间。同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盘根错节的自民党大厦也不会立即坍塌,更不必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担忧。

  即便有一天日本实现了“两党制交替”,民主党真的入主国会执掌了国家权柄,日本政治与国家走向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人们甚至有理由推测,在今春的通常国会上除开时下成为政治焦点的“年金制度改革”“邮政民营化改革”外,还会有更为重要并直接的关系到修改宪法的“国民投票法案”“众参两院宪法修改草案”等重大政治课题排在后面,而在这些关系到日本发展道路的根本问题上,新老保守政党的政策分疏最终将服从于保守政治的根本需要。(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