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面贯彻胡锦涛同志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07:43 扬子晚报

  今年求是杂志第1期发表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文章《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是胡锦涛同志在江苏考察工作结束时讲话的主要部分。读后既感亲切又深受教育。

  2004年“五一”期间,胡锦涛同志到江苏考察工作。为时7天的行程令人难以忘怀。总书记一路风尘仆仆,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和百姓家庭,了解实情,嘘寒问暖,充分体现了亲民爱民的情怀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使广大干部群众倍感亲切和温暖。总书
记在考察结束时的重要讲话,系统精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并针对江苏情况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使我们深受教育和启迪。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江苏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成就,殷切希望江苏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对江苏人民的巨大鼓舞和激励。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国进入关键的发展阶段后路子怎么走的重大课题,进一步阐明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指导方针,对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江苏这样的东部地区更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较快,2003年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较早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但另一方面,江苏人口密度在全国最高,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最少,环境承载容量在全国最小。这一省情特点决定了江苏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制约也较早。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央的最新部署,也是江苏的内在需要。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江苏探索科学发展道路、又快又好地推进“两个率先”,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2003年全国人代会上,胡锦涛、江泽民同志先后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和中央对江苏的发展定位,我省把“两个率先”确立为本世纪头20年奋斗的总目标,按照“六个更加”和“一个惠及”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政治文明在内的省级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综合指标体系,引导全省各地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在2004年初的全省“两会”上,我们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鲜明提出江苏的“两个率先”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要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胡锦涛同志视察江苏之后,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组织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引导全省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两个率先”的道理,以此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并研究确定了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十大举措。省委明确提出,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江苏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努力走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前列。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坚决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江苏经济与全国一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了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结构性矛盾。我们及时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意义,自觉服从大局、顾全大局、维护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确保中央政令在江苏畅通,同时精心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全省上下切实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加快推进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机遇,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上的障碍,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2004年,江苏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经济在宏观调控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在化解矛盾中保持了安定和谐。全省GDP超过15000亿元,增长14%%以上,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全面小康的四大类18项综合指标绝大多数达到时序进度,巩固和发展了“两个率先”的良好开局。

  我们深刻认识到,贯彻落实好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必须立足全局,立足实践,立足创新,立足实际,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十大举措: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目标。为人民谋福利,让百姓多得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江苏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却分别排位在第五、第七。我们感到,尽快解决好江苏经济总量大但群众富裕程度还不够高的特殊矛盾,让老百姓在发展中更快地富裕起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须作为“两个率先”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明确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美元,与人均GDP超3000美元一起,作为衡量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使得各级干部把富民尤其是富农作为最下力气的工作,作为最过硬的政绩。富民的原动力来自于人民。我们着眼于让群众中蕴藏着的致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尽快提高居民收入中经营性、资产性收入的比重。2004年,预计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7%%和9%%。

  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江苏历来是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尽管江苏的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但我们始终把“三农”作为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根据胡锦涛同志讲话中关于正确处理“三个关系”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我们积极探索“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首先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坚持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重点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的发展机制。其次是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规划、就业市场、社会保障、流通体系、交通网络和环境保护与建设系统,让广大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城市文明。第三是实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5件实事,全省新增改水受益人口528.4万人,草危房改造11万户,新型合作医疗在86个县(市、区)的覆盖率达到70%%,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5万公里,成为深得广大农民拥护的民心工程。

  三、优化产业结构,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江苏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靠铺摊子是绝对铺不出现代化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我们围绕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力求更好地抓住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主要的战略举措,一是遵循集约开发、保护性开发等8条科学指导原则,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以此作为构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设现代国际性制造基地的主要载体。二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出达万亿元的“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低能耗、低物耗、低占地、低污染的集约型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及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组合国资、外资、民资优势资源,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中的贡献份额,尽快扭转产业结构偏重的情况。

  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发展增添内外新动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要靠机制作保障。我们乘十六届三中全会改革创新的东风,以“四个加快”为主要任务,积极有序地推进改革。一是加快调整国有经济。按照优进劣退、合理流动、规范操作的原则,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重点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努力实现国有实际资产不流失、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投资者合法收益有保障的“三方共赢”目标。二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以拉长我省民营经济的“短腿”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尽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类资本相互融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四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我们把立足于到国际市场上找饭吃、不与中西部地区抢饭吃作为重要的战略取向,坚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外贸增长方式向以质取胜转变,以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在扩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使利用外资与产业升级、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省内加工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开发;努力寻求“走出去”的新突破,较早地提出了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的构想,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积极探索。

  五、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则有个南北问题,江苏的南北差距甚至超过了全国的东西差距。2003年,苏北宿迁市的人均GDP仅为苏南苏州市的1/9。我们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针对苏中苏北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工业化滞后的实际,将主要集中在苏南的工业布局进一步调整为以“三沿”为轴线的工业发展格局,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加快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以沿江和沿东陇海线的开发开放,促进苏北苏中的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培育区域共同发展的北部增长极。重点是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积极创新帮扶政策,在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着力推动产业、科技、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激发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过努力,我省区域共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苏北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首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方面自觉贯彻“两个大局”的思想,积极支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认真做好与西部省市的对口支援工作。

  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坚持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核心,推动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下决心扭转资源过高消耗和土地过度开发的状况,力求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此,在全省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以集中布局促进集约发展。为了集约利用土地,我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确定单位土地最低投资和产出标准。同时通过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促进节能降耗。沙钢集团依靠科技使吨钢电耗下降了17%%,在国内同行业中最低,成为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范例。

  七、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省建设。环境容量小,污染承受能力弱,是江苏的特殊省情。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和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前,全省已有108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苏南及沿江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在招商中注重产业链的环环相扣,使各企业间组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大循环圈,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同时加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力度,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在沿江开发中坚持建设工业走廊和清水走廊并重,确保长江生态和水资源安全。2004年全省COD排放量在前几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比上年下降了3.5%%,不少地方还探索出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环境资源的新路子。我们牢牢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把建设“绿色江苏”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千方百计改善生态、净化环境。计划经过8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

  八、兼顾各方利益,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求切实做到“五个兼顾”:兼顾国家、企业、群众三者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努力让全省人民在改革发展中都能得到实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全面发展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力争走在全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列。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践行“三个代表”、落实“执政为民”最重要的体现。省委、省政府向全社会郑重作出承诺:保证江苏的每个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逐步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好看病难、子女入学难问题;确保江苏每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学上,确保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困失学。

  九、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江苏的第一资源,科技教育是江苏的最大优势。我们坚定不移地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江苏发展的主战略,着眼于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推动全省上下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2004年省财政科技三项经费增长14.8%%,教育经费支出增长31.2%%。目前全省拥有的高校、职校及在校生人数均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我省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卫生防疫、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我们依托江苏深厚的底蕴,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崭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知识教育,培育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江苏人。我们确立了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制定并实施了《法治江苏建设纲要》,以此统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十、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我们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最重要的结合点,在致力于通过发展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坚决制止现实生活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善待改革发展中因利益调整而暂时受损的群体,主动解决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中出现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同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重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等方式做好群众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2004年,我省在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群众来省集访重访比上年下降了40%%,进京上访下降了50%%。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平安江苏”的活动,围绕“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平安”的目标,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2004年,全省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发案率处于东部沿海省份最低水平,公众安全感认可度达95.14%%,位居全国第二位。

  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江苏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他还指出,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根据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求,我们鲜明地提出,要把江苏的干部队伍建设成忠诚实践“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建设成“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建设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启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为此,我们着眼于提高干部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素质,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选送数百名领导干部参加境外经济管理培训班和城市规划市长培训班;为此,我们在干部队伍中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倡导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为此,我们毫不松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探索保证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本色,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展望未来,江苏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快更好地推进“两个率先”,为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而努力奋斗。(作者: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原载《求是》杂志2005年第3期)(新华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