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卫生部紧急通知严防"流脑" 上海未发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08:06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频道2月1日消息:自9天前安徽滁州一学生突发流脑去世,此后数日安徽全省11地市22县区流脑频发。昨日,安徽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表示:除在南京医院死亡的3名安徽病人外,安徽省内已有6人死亡、49人治愈,62例均属“新型C群流行性脑膜炎”病例。

  “安徽省近期发生的流脑疫情具有以下特点:病例为多点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以中小学生为主,学生占总发病数的77%;引起局部传播流行的主要是C群脑膜炎双球菌;流脑发病数比上一年同期的14例有所上升。”

  不过,最近几天,安徽没有再新增流脑病例。“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几天来的流脑疫苗接种量,已超过2004年全年接种量……”

  针对近期安徽等地局部地区发生流脑疫情,卫生部昨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流脑预防控制工作。通知说,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增加,易造成疾病传播流行,因此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流脑监测与疫情报告工作,及时、准确报告疫情;同时各地还要做好流脑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努力提高流脑疫苗覆盖率,尤其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的免疫接种工作,各地要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此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主动配合教育、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搞好学校、车站、机场等人群聚集场所环境卫生,防止流脑传播。

  上海,至今尚未发现一例

  市公共卫生中心主任、中山医院副院长张志勇昨天明确表态:上海至今尚未发现一例流行性脑膜炎病例。

  张志勇说,上海一旦发现首例流脑病人,必须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首例病人须经市公共卫生中心专家组讨论后,方可确诊;所有排除病人须经专家组讨论。

  但医学专家提醒,冬末春初是流脑高发期,市民仍需提高警惕,严加防范。

  昨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俞顺章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通常所说的流脑,共分13个菌群,其中A、C两群较为常见,在我国,一直以来最多的是A群,大约占95%。今年流行的C群,在欧美较为常见,上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

  “不过在我国,第一次是在去年,出现于广东、安徽等地。”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潘孝彰昨日说,今年是卷土重来,来势更猛。

  复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永信介绍:流脑可防可治,我国从1984年起开始给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以后,流脑的流行逐渐得到了控制。与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一样,冬末春初之际是流脑的高发季节,到了3、4月份,发病将达到高峰,至5月下旬才会逐渐减少。由于儿童脑部发育相对不成熟,小儿流脑发病率远高于成人,其中2至6岁的儿童最易感染。

  脑膜炎能够治好。“早期用抗生素就能治疗,一般的青霉素剂量大些就能治愈了,后遗症也很少。”临床经验丰富的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医务科主任郑培君介绍:但到后期,如果发展到败血症,就会引起休克或者死亡。

  对市民而言,首要是预防。

  脑膜炎是如何传播的

  有消息说,此次发生的C群脑膜炎为病毒所引起?

  对此,刚完成脑膜炎爆发病原首个病毒基因测序的复旦教授姜庆五说:“此次发生的C群脑膜炎,与病毒无关。”姜教授强调,它肯定是由细菌引起的,两者虽都为传染性疾病,但前者多在3、4月爆发,呼吸道传播,后者则是秋冬为高发季节,消化道传播,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也更困难。

  这次的“C群脑膜炎”,其传播,和其他呼吸道疾病一样,带菌者和病人都是传染源。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潘孝彰告诉:流脑是喉咙带菌,因此咳嗽、打喷嚏、接吻、说话,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在空气不流通处两三米内,接触者均可能被感染。

  至于发病的年龄,无论老幼,都有可能。“只是成人相对于儿童免疫力高,不容易发病。而小于6个月的婴儿,因体内有母亲的抗体,也不易得传染病。所以,6个月至15岁青少年最应注意。”

  感染“流脑”有何症状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医务科主任郑培君描述说:流脑最初的症状和感冒相似,很难鉴别。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细菌首先会侵入病人的血液,这时病人除高烧外,身上会出现小的出血点,进一步发展,细菌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子的话,就会出现头疼、呕吐、颈部僵硬等脑膜刺激症状。

  专家介绍,流脑感染者会同时伴有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由于与流感等疾病相似,常会延误病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流脑患者会出现皮肤瘀斑,并有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这与流感完全不同。”C群流脑临床常表现为爆发型,高热,是它的第一“征兆”。若不及时抢救,患者将可能在24小时内丧命,婴幼儿病情只会更加凶险。

  请注意,及时辨清以下症状,以免贻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早期,脑膜炎双球菌侵入咽、喉、气道的黏膜组织,引起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咽痒、喉痛、发烧、流涕、咳嗽,这时最易被误诊为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不为人们所重视。

  中期,细菌经呼吸道入血,并在血循环中大量繁殖,引起全身症状: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皮肤出血点、淤斑,甚至虚脱、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等,这时最易误诊为全身感染、败血症。

  晚期,细菌进入颅脑和脊髓,在脑脊髓中生长繁殖,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此时才表现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囟门膨出、视乳头水肿、抽搐、惊厥、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特殊症状,多数人这时才想到流脑,但为时已晚。

  脑膜炎如何防治

  其实,流脑细菌非常脆弱,特别是怕冷。所以医生们运送它们到实验室时,还要夹在腋下。

  防治流脑,第一,尽量不要去人群密集空气混浊的地方,第二,不要老闷在空调房间里,多开窗,让户外的冷空气进来。

  潘教授称,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已经患了流脑,可以自己先服点药,比如利服平、头孢。

  已接种流脑疫苗的儿童,是不是可以放心了?专家们提醒说,打疫苗并不意味就进了保险箱,一般的疫苗都只能使90%至95%的人群得到免疫,而且,一种疫苗主要针对的是一种类群,更非终身有效。

  强锻炼,少集会,多开窗,早隔离,打疫苗。防治流脑,还有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加强锻炼,避免过度疲劳,适时添衣;二、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

  三、发生病例后,要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喷洒消毒剂;

  四、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使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五、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人类终究战胜它

  国外,最近也是流脑频频。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自2004年10月1日起到2005年1月28日菲律宾多个城市有流脑暴发,共报道病例98例,死亡32例,病死率高达33%。此前在本月5日,菲律宾北部城市碧瑶市长宣布:该市爆发脑膜炎,处于灾难状态。

  截至1月25日,非洲乍得北部的两处难民营,共报告14例流行性脑膜炎病疑似病例。国际协调小组已为难民营和邻近村庄预防接种,提供178000份疫苗。乍得卫生部亦已于26日起,展开大规模免疫运动……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俞顺章指出:流脑并不可怕。历史上,人类早已一次次地以科学战胜疾病,即便是最恐怖的当年巴西那一场流脑,全国染病12万,死亡多达上万,但靠着新疫苗问世,终究战胜了它。

  “中国也有过流脑爆发。上世纪50年代、1967年和1976年,十年一流行。特别是1967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当时好像整个井冈山都封山防治,上海的崇明也是成百上千的儿童病倒。”

  同样是靠新疫苗的诞生和广泛接种,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流脑再不曾大流行、大爆发。所以有理由相信,只要防控得力,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今天这一次的流脑突袭。

  本市应急预案昨出台

  昨天,市公共卫生中心紧急出台《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流脑防治应急预案》。

  中心主任张志勇称,制定该预案的目的,是为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震荡,提升公共卫生中心处置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应急能力。

  据悉,中心为更好地救治流脑病人,防止疾病扩散,特别设立流脑救治领导小组、专家组、行政协调组、门诊病区医疗组、辅助医疗组和总务后勤组,共同参与中心防治流脑工作。同时,预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预警状况,分别作出相应对策———

  一级预警:病人数小于30例,开设感染科一病房和儿科病房;

  二级预警:病人数小于100例,开设感染科二、三病房;

  三级预警:病人数小于400例,疏散肝炎科病人,将其床位集中收治流脑病人;

  四级预警:病人数大于400例,设置临时病房。

  该预案规定,一旦进入预警状态:各医疗单位感染科、儿科医务人员进入临战状态;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流脑防治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进入备战状态。同时,将现有抗病物资进行清点、备用;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并储备100人份的流脑防治药品。

  进入预警状态后,首诊病人进入门诊后,须经预检、分诊进入专用诊室,疑似病人、确诊病人立即收治入院;外院病人经公共卫生中心专家会诊后,由专用救护车转运至公共卫生中心。(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