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徽嫂”赴沪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0:01 安徽在线-现代农村报

  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望,由本报免费牵线搭桥的40名“徽嫂”于1月19日踏上了入沪工作的旅程。次日清晨5时20分,上海的天还没有亮,令她们不曾想到的是,自己一下火车就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徽嫂”们被众多摄影记者的闪光灯“晃”得睁不开眼睛。6时许,人群渐渐散去,大家忐忑地张望着这个陌生的城市,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徽嫂”走俏上海滩

  由于春节在即,刚进公司培训2天的“徽嫂”们,就被上海市民嚷着提前上岗。做了13年保姆的“金牌徽嫂”丁春华第一个上岗,并拿到了1300元的月薪。随后,40名“徽嫂”陆续签约,而且工资待遇都有提高,最低的每月也拿到了1100元。有意思的是,“徽嫂”去沪救急居然引发了同行的不满。不少“老阿姨”对这些“徽嫂”的薪水表示“抗议”,认为她们作为新手竟能拿到比自己高出三成的月薪,纷纷提出加薪要求。

  据记者了解,这批“徽嫂”虽然整体学历不是很高,但其中约有三成的人都有着相关从业经验,其中还不乏条件优秀的,有的是厨师出身,能烧一手好菜,有的已经拿到中级家政证书,还有的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记者从上海获悉,这批“徽嫂”都受到了客户的欢迎,她们靠着自己的实力,在上海打响了安徽家政服务品牌。近日,上海家政联盟已经多次打来电话,希望能和本报继续合作,向上海输送更多的“徽嫂”。

  上海来邦家政的总经理李荣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至少有十几位客户打电话来订“徽嫂”,不少市民一开口都是要订两位以上。用40名“徽嫂”填补春节沪上保姆市场5万人的缺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样的情况在合肥也有所体现,保姆市场的总体情况是求大于供,尤其在春节前表现得更为明显。

  “徽嫂”外出为的啥

  迈出家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选择在春节前离家打工更需要莫大的勇气,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批赴沪的“徽嫂”?谈起去上海的目的,48岁的陈国凤说:“挣钱给儿子买套房子。”陈国凤目前在肥西有上下三层楼房,还有几间门面房,但是儿子在安师大毕业后留在了芜湖工作,儿子想把家安在芜湖,做父母的只有支持,于是她就利用这次机会,加入了援沪之列。39岁的翟艳君结婚20年从未离过家,为了筹集儿子上大学的学费,这次也报名参加了活动。

  40名“徽嫂”中,有60%是合肥市的城镇下岗职工。像翟艳君这样为了孩子选择去上海的不是少数,因为孩子要上学、要用钱,他们不得不在中国最传统最热闹的春节,离开家人。他们心动于在上海每月最低不少于900元的收入,这比他们在合肥做工的收入高出300元左右。

  丰厚的收入是吸引人的一个条件,但也有不少人并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她们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肥西县的蒯正鹏带着妻子来报名的时候就对记者说,儿子不在家,家中农活又不多,这次机会好,就让妻子去上海见见世面。而丁春华则是因为女儿在上海上大学,自己去了上海就可以经常看到孩子。

  有的人愿意出门挣钱、见世面,可是有的人却不这么想。本报在组织这次公益活动时,接到了千余个电话咨询,确定报名的有近200名,但是最终来到合肥参加面试的只有120人。很多人报名之后,还是在犹豫之间放弃了这次机会。据记者了解,春节不愿离开家人,怕在东家过年遭冷落,怕不能胜任工作被辞退是他们“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

  帮助“徽嫂”图个啥

  备受上海市民关注的“徽嫂来沪过大年”活动,本报是主要策划和实施者。2004年12月28日,《解放日报》告知本报,上海家政市场闹“保姆荒”,本报认为春节前帮助农民赴沪务工,工资待遇比平常可提高不少(合同一签一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好机会,决定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免费牵线搭桥,分别于12月31日和1月7日,在头版刊登《上海春节急缺保姆》和《赶快报名去上海当保姆》2篇稿件,与上海家政联盟取得了联系,开通了热线电话,同时发动通讯员在村里展开动员。本报几名记者牺牲了休息时间,接听农民朋友打来的咨询报名电话,通知面试事宜,同样内容的话一天要重复说上几十遍,直到嗓子喊哑。

  活动虽然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里面的故事却是一波三折,小插曲一个接一个。帮助“徽嫂”赴沪就业,本报是当作公益事业来做,相比较家政企业,“徽嫂”们是弱势群体,本报理所当然要维护“徽嫂”们的利益,而家政公司要追求经济效益,何况家政联盟内的几家公司之间沟通也不够,往往难以形成共识。为此,本报记者多次为保姆工资、待遇,招聘过程中应聘人员的路费、住宿费、体检费等同上海家政联盟交涉到深夜,双方分歧严重时,就连上海几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也当起了“调解人”。

  令人欣慰的是,分歧挡不住合作热情,上海家政联盟最终作出了许多让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家政公司的几位老总信誓旦旦地表示:为了打响‘上海家政联盟’品牌,我们赚要做好,亏也要做好。

  随着“徽嫂”们顺利进入上海市民家庭,这次公益活动暂告一段落。面对这批赶赴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乡亲,我们真心希望上海的媒体能够继续关注她们,上海的市民能够善待她们,让她们在远离亲人后过一个愉快的大年,感受到来自异乡的温暖。

  本报记者陈伟张波邱方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