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国宴“流产”,回归理性轨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1日13:20 中国新闻网 |
1月31日的《法制晚报》报道,原定于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厅举行的“扶贫之春———首届中国爱心人士春节国宴联谊会”因场地问题暂时取消。主办方同时表示,如果准备工作出现问题,也不排除彻底取消晚宴的可能性。 从去年12月27日高调宣布到昨天的低调暂时取消,“慈善国宴”短短一个月的历程,始终伴随着舆论的高度关注。这其中,“国宴”、“人民大会堂”、“捐赠者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总统菜式”等成了媒体聚焦的关键词。 遗憾的是,这些关键词除了打上豪华的底色外,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慈善本应有的质朴和平常心。对此,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发表了“警惕扶贫慈善晚宴变味”、“警惕慈善国宴上的虎皮效应”等评论文章进行批评。如今的流产,可以说是主办方面在舆论重压下的“悬崖勒马”。 曾有论者提出,慈善事业本身也是市场交易的一部分,“慈善国宴”中的各种元素虽然有点刺眼,但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富人们掏腰包换来了知名度和与政府高官合影留念的机会,而慈善事业也因此而多了一笔爱心款。这话听起来似也言之成理,可问题是,如果慈善事业真的可以靠这种功利得无以复加的炒作得以维系的话,那么,慈善事业的本质恐怕也不得不重新定义一番了。 所谓慈善事业,本质上是一种对现有分配机制进行有益补充的公益举动,正是因为它的公益性,更应体现出它的非市场性,不能成为富人们谋取更多社会资源的阶梯。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冲着所谓的“国宴、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那些富人们还会不会如此趋之若鹜。如果富人们可以花几万块钱买张门票,进而拿张与领导人的合影回去,那这个所谓的爱心捐款,到底是善款呢,还是用来买合影的钱?这样的活动,又到底是在“欺善”还是“慈善”? 如果慈善事业变成市场交易的一部分,就像国徽可以拍广告、让红十字会接受商家冠名一样荒唐。慈善事业的神圣,并不在于捐款数额的多少,更不在于通过“慈善交易”能有多少回报,而贵乎发自内心的那种回馈社会的善意。这就像你在街头给了那个乞讨的小孩10块钱,并不希望他向你磕10个头一样。 但所谓的“慈善国宴”,却让我们看到了慈善事业与利益有画上等号的危险倾向。如果任由这样的倾向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在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捐款中,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不会慷慨解囊,无数小学生也不会打破自己的储蓄罐。因为,按照“慈善国宴”的交易逻辑,他们看不到对等的回报。 试想,如果富人们的爱心都是冲着“国宴、党和国家领导人”之类概念所带来的丰厚回报去的话,那么,希望小学、认养孤儿等默默无闻的慈善举动岂不会变得无人问津,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们的慈善事业很可能会走进一条悲哀的死胡同。 “慈善国宴”流产,正是我们理清慈善真义、回归理性的第一步。 【来源:现代快报;作者:墨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