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我们的意识“超前”了吗?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12:34 新华网 |
新华网北京2月2日电(记者 张宗堂) 一次针对回乡农民工的采访经历,让记者深切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在很多农民工眼中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1月24日,河北定州市翟城村,有一个由返乡农民工参加的座谈会。得到这个消息,记者感到机会难得——在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了解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期望,应该能够“大有收获”。 翟城村距离北京300多公里,全村有5000多人,其中约1000人在外打工。上午9时,50多位返乡农民工冒着严寒来到座谈会场。 座谈会似乎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记者的“设想”。米君山第一个发言,他说他的工钱没有全部结清,他希望了解怎样讨回工钱。老米的话就像投入平静湖水的一块巨石,大家的讨论旋即围绕“工钱”“工作环境”等问题展开。 10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两个小时……时间一点点溜走,但座谈会的话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始终相去甚远,并丝毫没有向这方面靠拢的迹象。眼看时间所剩无几,记者有些失望,决定找一些人单独聊。 韩二伟30岁出头,穿着整洁,健谈。听说要了解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情况,他突然笑了:“哎呀,哪里有啊?”他做木工,平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不上班时,“最想做的事就是睡觉,要不就打打扑克,聊聊天。”不过他喜欢唱歌,偶尔会和朋友一起去唱唱卡拉OK。 做建筑工的米建刚说话直截了当,在外打工就是为了挣钱,其他的事没多大心思。在北京打工15年了,从没有去过长城、故宫、天坛等地方,只去过几次天安门广场。 “远离故土奔他乡,一眼望见生地方。每天干到太阳落,不知何时回故乡。”村民李亚军说自己挺喜欢看书读报,只是工地上没有,自己会偶尔买些报纸看,有时“强迫”自己写点字,但常常“提笔忘字”。说到这,李亚军笑了笑:“这些都谈不上是精神文化生活吧。”紧接着,他轻叹一口气:“说实在的,谁不想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些?可能目前对于我们来说,这方面需求还不是最主要的吧。” 是啊!谁不想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一些呢?但恶劣的生存状态,匮乏的文化娱乐设施,紧张忙碌的工作环境,甚至还要为拿不到工钱提心吊胆……这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放弃人人都期盼的丰富多彩,在工作之余“自觉”选择匮乏、单调甚至是无聊。 不像金钱等物质性的东西,肉眼可见,“精神文化生活”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对一个人的影响却至深至远,它不会因为人们所从事职业的不同而确定有无,更不会因为一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决定多寡。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进城市,并逐渐成为其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他们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好坏,注定要与这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去年北京发生一起农民工因看黄色录像而跌入化粪池惨死的事件,曾广泛牵动社会的神经,它从一个侧面再次向人们暗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不难想像,农民工的收入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我们就无所作为。 文化不能忘记最普通的大众。2005年,文化部门将以关心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状况,加强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为工作重点。帮助农民工走出文化沙漠,弥补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大缺失,绝非一个意识“超前”的行为。 座谈会结束了,韩二伟站起来说“我给大家唱首歌吧”,座谈会凝重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受到他的鼓励,很多人也自告奋勇唱起歌来,不管跑调与否,还是忘词也罢,但他们参与的热情,开怀的大笑,以及浮现在脸庞上的自豪,却仿佛让所有人在瞬间忘记了生活的艰辛。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就“精神文化生活”这个问题与农民工交流时,他们的表情不再陌生,他们的目光不再诧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