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以爱的名义(文艺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05: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戴平

  从郁秀到韩寒,到边金洋、郭敬明……从《花季雨季》,到《三重门》,到《秦人部落》……无可否认,少年作家(或称“80后”写作),已经成为文坛上一道风景。

  这些神话般涌现的少年,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打破传统的作家成长周期模式,借报刊荧屏的推托,闪亮登场,短短几年,已经蔚然大观,而且年龄越来越小,作品越来越“大”。对此,欣喜或担忧,都有充足的理由。

  乐观地说,先不论孩子们写了些什么,仅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映射着多彩的光芒:教育的成就、文学的繁荣、出版的敏锐、媒体的活跃……所有的一切都表明,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崇尚创造,尊重个性,新人辈出!面对奇迹,我们欣喜,尽管欣喜伴随着诧异。

  青少年通过一定时间的成长,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视角观照世界,有所思,有所感,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写作,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一些天赋较高的孩子,他们感悟较多、较深,而且表达的技巧也很好,作品达到了一定水平,得到出版和发表,写得多了,自然就成了作家。

  再从阅读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有数亿之多的少年儿童。他们的生活、情感需要有自己的表达,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发言人。这些少年作家,在观照少儿内心世界、反映儿童生活和情感方面自然比成年人更加直接、自然。因而,他们的作品自有其广泛的读者基础。

  那么,为什么偏偏在近几年冒出这么一大批少年作家?应该说,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首先,从教育方面说,素质教育提倡并推行有年,成果初现。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独木桥转向了更加自由广阔的空间,个性和天赋得到尊重和发挥。其次,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也为孩子们获得资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书籍浩如烟海,信息高速公路上更是万紫千红。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途径的拓展,也使孩子们的知识占有量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说,智力发展周期提前是少年作家规模涌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此种种,造就了少儿智力解放的春天,他们具备了创造的能力,拥有了表达的自由,他们热爱写作,他们选择了,他们写作了,他们出成绩了,谁说这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当然,这种现象,特别是其愈演愈烈的倾向,也颇有令人担忧的地方。这些孩子,虽然现在已经有所作为,但是,将来,将来会怎样?据有关报道,有的小作家多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的早早退学,在家中从事专业写作;有的小小年纪精神忧郁……作为个案,我们或许可以用个性化成长来解释,但是,当写作成为一种风气,出书成为出名的捷径,是否会刺激许多不谙世事的孩子急功近利,踏上模仿的道路?

  早早地成为“作家”,以创作为专业,他们的全面发展会不会受到影响?他们的兴趣究竟能保持多久?他们的积累究竟能支撑多久?毕竟,专业写作不仅仅是只有天赋就足够的。要写出动人心旌的文字、写出时代的壮阔和生活的丰富,更需要阅历,更需要思想。而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赐予。也许有人说,我可以只写给我的同龄人看,但是,不要忘记,你会长大,你的同龄人也会长大,而你的才思是否能和岁月同步增长?当你交还了幼稚的通行证以后,会不会和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过早失去才华?当江淹的彩笔有一天再也涂不出绚丽的图画,你还能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孩子们可能没有想,但我们却不能不想。我们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个性化发展,但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得到与自身资质相匹配的全面发展。这样,也就为他们将来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底蕴,以成就大者。

  此外,理性地想一想,这些少年作家诚然是靠其作品赢得了声誉。但是,他们明星般的光彩是否太过炫目?他们是否成了成人炫耀的资本或道具?特别是要问一问,他们是否成了商业流水线上的童工?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我们对他们的托举,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我们自己?

  关注、托举都是好事。衷心地希望以平等的目光关注,以真诚的爱意托举。那种成人霸权主义的漠视与非议,那种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和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都应当休矣。关注他们,首先要了解他们。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读他们的作品,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倾听他们内心的渴望。关注他们,也要引导他们。在充分尊重其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放弃责任,我们理应帮助孩子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关注,以爱的名义!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03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