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繁荣而不富裕”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05:11 中国青年报 |
每年上千亿元财富流向国外,让出市场并没换来技术优势,反而使国外跨国公司地位显露垄断苗头。日前刚刚出版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认为,在看到吸收外资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外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报告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外资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是中国的GNI(国民总收入)并没有取得与GDP同样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某些行业出现跨国公司利用优势市场地位限制竞争的苗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导致优惠政策泛滥(1月31日《中华工商时报》)。同日《北京青年报》更是援引发布该报告的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的警告,中国有可能出现“增产而不增收”、“繁荣而不富裕”的后果。 到2004年9月,我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500亿美元。目前,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外资企业的出口与进口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 外商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假设中国有个风吹草动,引发外商大规模撤离,将会对中国经济形成毁灭性的打击。中国经济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早就引起坊间的关注和担忧,认为这将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表面上繁花似锦的经济形势,如果去除掉外资的进出口,中国宏观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对外贸易将毁于一旦,由此形成的传递效应还将连累中国固定资产中的大部分。 经济学家左大培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判断外商外资是否有害,根本标准不是它能否增长生产,而是它能否增加本国人民的收入。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外商外资所带来的生产增长并不意味着本国人民收入的增长。如果外商外资只是增加了一国的生产,却减少了这个国家人民的收入,这样的外商外资就是有害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所增加的利润一定高于其增加的产量。其中,外资企业的高效率恰恰形成了对中国人收入的剥夺,减少了其就业并取得收入的机会。他甚至颇有些危言耸听地说,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鼓吹自由贸易,是披着科学的外衣贩卖损人利己的私货,自由贸易政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副毒药;保护幼稚产业恰恰是解决效率问题的,自由贸易从长期看,并不具有高效率;中国目前流行的所谓“主流派经济学”有极大的危害。(杨帆主编《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石油工业出版社) 改革远远落后于开放,才会有这等增产不增收、繁荣不富裕的奇观。在引进外资实行国产化的同时,将几乎全部资源投放其中,而自主知识产权部分简直就是后娘养的无人问津。据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调查,彩电、计算机、DVD和手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产品,这4种产品的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多数不在我国企业手中。 而与我们相邻发誓要在本世纪成为世界强国的印度,在引进外资方面的不少政策思路与企业模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在印度,一方面,法制化程度比中国健全,在高端特别是资本市场,规章制度不像中国这般文牍主义但却行之有效;另一方面,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占据国际产业战略制高点,是其政策性主张,并形成了统筹协调发展之势。中国为什么在对外贸易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反倾销诉讼?因为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一旦面对外国人调查就闻风丧胆大门洞开一副媚骨,佐证出中国人一盘散沙好欺负的世界性共识;而印度企业在面对如此情形时,则不卑不亢软磨硬泡,最后死活不让调查人员进入厂区一步。 国内,GDP政绩诉求长盛不衰,给招商引资提供了政府动力,各地政府不计代价动用各种资源招商引资,并将其作为考量地方经济乃至社会发展成效的关键尺度。这种情况下,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了内外有别的景象,经济领域里的“外事无小事”,也给本国企业带来了憋屈歧视的境遇。 现在,GNI与GDP差异提出来了,接下来的问题又该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