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沈阳老北市"跤王"觅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07:00 时代商报

  今天下午1点30分,消失了38年的沈阳跤王传人将重新复出。

  在等待了38年后,沈阳老北市跤场将重新开摔,从而掀起了新北市庙会的高潮。

  半个多世纪之前,在沈阳老北市地区有着一群专门靠摔跤为生的武林人士,他们曾鲜活地生存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又悄悄隐身了,围绕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传奇故事也随之消失了。

  但是,他们的传人有的出现在保家卫国的战场,有的出现在奥运会领奖台……

  康熙帝:用摔跤夺帝位

  要讲沈阳老北市“跤王”的故事,就要先了解摔跤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摔跤俗称“惯跤”,在中国古代称为“角抵”。起源于我国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特别在满、蒙两个少数民族中,“跤王”就是“第一勇士”。满语称摔跤为“布克”、蒙语谓“博克”,意思是“击倒勇士”。

  摔跤是何人发明的以及出现的具体时间,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是从出土的秦、汉时期绘画类文物中,都能看到宫廷或者民间进行摔跤表演的场景。“这说明摔跤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当时摔跤已经成为了一种技艺表演和搏击,职业摔跤人类似古罗马的角斗士。”沈阳文史研究馆齐守成研究员说。

  现代人对古代摔跤的了解,还要靠施耐庵的描述。在《水浒传》第74回,燕青智扑擎天柱,说的就是梁山好汉燕青赴泰山打擂,战胜了连续两年在泰山岱庙立擂无对手、绰号为“擎天柱”的官府走狗任原。书中对燕青摔跤的全过程进行了精彩细腻的描写。燕青最后用了一招“鹁鸽旋”将“擎天柱”从台上摔下,这一招就是现在摔跤常用的“里手豁”。至今,仍有一种叫“燕青十八翻”的跤法在武林人士中流传。

  摔跤开始形成体系是在明朝,出现了以跤法见长的武术家,而且摔跤还成了军队训练的项目,并用来抗击侵略者。明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就著有名为《纪效新书》的拳经,里面详细记载了“千跤张”(当时的摔跤高手)的跤法,并亲自带领士兵练习,然后还把摔跤应用到了对倭寇的战斗中。

  摔跤在民间的流行,始自清康熙年代。

  在康熙少年时期,清朝政权一直被“满洲第一勇士”鳌拜所控制。为了夺回政权,聪明的康熙秘密培养了18个与自己年纪相当的摔跤少年。就是靠这18个摔跤少年,康熙活抓了鳌拜。而第一个冲向鳌拜,并用跤法中“缠”字诀抱住鳌拜的人,就是曹雪芹的太爷爷。从此以后,摔跤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沈阳的跤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老北市:沈阳“跤王”大本营

  因为民间对摔跤广泛认可,随之而来便出现了一大批靠摔跤为生的艺人和武林人士。刚开始的时候,摔跤表演只在北京、天津附近出现,随后摔跤表演在全国范围内出现,老沈阳也开设了两处跤场。但当时沈阳跤场并不在北市地区,而是分别位于“小河沿”和“第一商场兴游园”地区。当时,沈阳的这两个跤场在全国名气不大,没有一个“跤王”出现;一直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名叫董永山的人才让北市跤场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跤场。

  董永山是个十分神秘的人物,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只知道他的摔跤师傅是当时北京天桥第一高手徐俊卿。但是,董永山成为一代“跤王”,并不是靠他师傅的光环,而在于他对传统的跤法进行了改进。当时董永山跟徐俊卿学艺结束后,感觉自己的跤法根本不能在武林立足,他就来到沈阳北市“辛家”武术学堂进行修炼,因为当时“辛家拳”是一种十分厉害的贴身拳法。但是,旧武术学堂是绝不会把真本领教给外人的,董永山并没有得到“辛家”的真传。不过,董永山通过修炼还是掌握了不少“辛家拳”的精髓。

  于是,聪明好学的董永山自己开始琢磨新的跤法,他把代表汉族武术的“辛家拳”与满蒙跤法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武术加跤、越练越高”的新跤法。1942年,22岁的董永山为验证自创的“武术加跤”新跤法,开始在全国挑战摔跤高手。为了一战成名,董永山冒着被摔死的危险,向当时被称为“一条龙”的唐山跤场“第一大把头”发出挑战。

  “一条龙”是当时摔跤界最心狠手辣的人物,向他挑战的人不是被当场摔死,就是被摔成残废,为了显示自己的凶狠,他还在自己前胸文了一条张牙舞爪的青龙,故称“一条龙”。当时没有人看好董永山,连师傅徐俊卿都说自己的这个徒弟是“自寻死路”。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条龙”3战全败,被“武术加跤”摔得人仰马翻。随后,董永山又来到天津、北京找人挑战,结果仍然“每战必胜”,被称为“小霸王”。一代“跤王”就这样诞生了。

  成名后的董永山仍然把自己的大本营安在沈阳北市,因为这里是“武术加跤”的起源地。

  “跤王”与他的“四大金刚”

  今年已过古稀的殷全老人是一个地道的“跤迷”,也是董永山的崇拜者。据殷老回忆,当时北市跤场十分火爆,每场跤至少有200人观看,而且跤场分为内、外两个场子。外场由董永山的徒孙进行表演,观众每人收3分钱;内场则由董永山的4个徒弟表演,观众每人收5分钱。一般情况下,董永山不会出场,他只是静静坐在后台,一边喝茶水,一边观看徒弟的表演。

  可别小看了董永山的4个徒弟,他们被称为“北市跤场四大金刚”,最特别的是,这“四大金刚”是由两对亲兄弟组成的。根据当时的称呼,董永山被称为“大掌柜”,他的徒弟们按照入门的顺序被称为“二掌柜”、“三掌柜”等。

  “二掌柜”和“三掌柜”是一对兄弟,分别叫栾树生、栾树铭,江湖人称“大生子”、“二生子”。“四掌柜”和“五掌柜”是一对姓张的兄弟,由于他们家中养奶牛,而且张氏兄弟力大过人,所以被人们称为“大奶牛”和“二奶牛”。

  “大掌柜”董永山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下场摔跤。

  一是在观众十分稀少的情况下。据殷老回忆,在一个特别冷的冬天早上,北市跤场内只有十几个看跤的人,这时董永山就告诉徒弟,他今天要下场。徒弟们就站在门口喊:“今天大掌柜下场了!”结果,不到半个小时,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

  另外,就是来了特别厉害的“票友”切磋时。“票友”出现一般都是来向“大掌柜”挑战的,有时候名曰切磋实际上是“踢场子”。当时沈阳只有俩人有资格与董永山交手,一个是被称为“卜六”的天津人,他会武术、摔跤、击剑和拳击,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还有一个就是清末民初“沧州跤王”佟忠义的传人梁良。

  “跤王”传人走上奥运领奖台

  解放后,摔跤曾被列入了全军大比武项目,而且沈阳的跤法是主要学习对象。当时,在我军的训练科目中,肉搏战十分重要。所以,当时主持全军大比武的罗瑞卿将军十分看重摔跤。当时在全军广泛推行的“郭兴福教学法”摔跤科目中,有很多跤法就来自沈阳北市跤场。由此可见,沈阳北市跤场的重要。

  正当北市跤场进入巅峰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摔跤与庙会都被叫停,跤场被取缔。

  虽然北市跤场被叫停了,但是它的传人却没有消失。辽宁省柔道队重量级教练刘永福就是一个代表,圈里人都知道刘永福与北市跤场有着颇深的渊源,刘永福就曾用自己特别的训练方式将徒弟送上了奥运领奖台。

  由于北市跤场是沈阳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沈阳人都希望“再看一场北市摔跤”。有鉴于此,在今年新北市庙会上,为增添庙会文化的底蕴,消失了38年的传统摔跤项目又闪亮登场了。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当年北市跤场的“二掌柜”和“三掌柜”将亲自到场观看。

  时代商报记者杨博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