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父亲的银幕偶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08:58 南方日报

  电影絮语/刘心武专栏

  2005年是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我不是电影史研究者,却也为此颇有欲吐之言。电影一旦介入我们生活,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我父亲生于1905年,他还是个少年时,就成了中国最早一批电影的影迷。

  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产生。它是由丰泰照相馆拍摄的《定军山·舞刀》,演员就是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父亲50多岁的时候,还能绘声绘色地跟子女们讲述他头一回看电影的情况,那是祖父带他到前门大栅栏一家茶馆里看的,有外国的风景短片,也有中国的《定军山》,他说看那些居然活动起来的图像时,觉得自己仿佛飞了起来,成了仙人似的。

  父亲记忆最深刻的,是19岁的时候看的一部电影,那可是正经的故事片了,是明星公司1924年出品的《孤儿救主记》,主演是王汉伦小姐。事隔多年,他竟还能复述那整部的电影,不光是讲情节,还把许多具体的镜头,特别是王汉伦的神态复述出来。后来我知道那时电影都是无声片(父亲用的词儿是“默片”),那时电影导演也还不会耍“蒙太奇”(提出“蒙太奇”理论的苏联导演爱森思坦的《战舰波将金号》1926年才拍成),镜头处理比较死板,又因为还没有彩色技术的发明,反正观众看到的总是黑白图像,所以为了感光效果好,有时演员化妆干脆就用黑白二色,比如女角色的嘴唇上,涂的就不是口红而是黑墨。

  有次母亲听父亲跟我们讲王汉伦,就讽刺他:“那可是他心目中的偶像!”于是后来母亲在跟前时,他就讲胡蝶主演的《姊妹花》和《啼笑因缘》,母亲倒无话了。到我已是青年时,有次父亲跟我谈心,坦言母亲跟王汉伦长得很相像,透露出某种微妙的情怀。后来我梳理自己观影意识,也惊悚地发现,电影里的女性形象,实在是无可避免地渗进了男观众的心灵深处,只不过不同的男士对女角的筛选不同罢了,相信女观众对银幕上的男子形象,也会有相同的效应产生。

  父亲在改革、开放时代刚揭幕时不幸溘然而逝。那以后电影资料馆逐渐地向社会开放,近些年更有大批老电影被制成光盘上市,我就总想一睹《孤儿救主记》,但直到现在也未能如愿。想是那拷贝未能传世。王汉伦这名字甚至一些年轻的文艺圈里的人士也不知其何许人也,她简直被世人遗忘了。偶尔可以在某些资料性印刷品上,看到《孤儿救主记》的残存剧照,但那女主角的形象只呈粗糙的侧面,庐山真面目,仍在云山雾罩中。王汉伦在上世纪20年代所主演的另外几部当时轰动的影片,似乎也都失传。

  前几天逛一家音像店,在放置老片子的冷架前逐一检索,忽然发现有张光盘封面上有王汉伦的名字出现,大喜过望,赶紧拿在手里,仿佛怕有人会跟我抢似的。那是孙渝在上世纪50年代导演的《鲁班的传说》,他特别请出息影多年的王汉伦饰演鲁班的母亲,只有短短一段过场戏,而且那鲁母只有肢体语言,并不出声(“默片”时的影星往往说不好“官话”,有声片出现后无奈只得息影,不知王汉伦是否也属这种情况)。我总算看到了王汉伦。演鲁母的王汉伦该已接近花甲之年,不过风度依然令人心生愉悦,也不禁就想到自己过世的母亲,那慈眉善眼,确实非常地相像。

  中国的电影,诞生得比电影发源地法国只晚个十来年,开篇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而且很快就有故事片产生,极具中国特色,有反映现实弘扬传统道德的《孤儿救主记》、《姊妹花》,也有演绎武侠小说的《火烧红莲寺》,到上世纪30年代,由于左翼进步文化力量的介入,更使可贵的现实主义品质成为主流,艺术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百年来的中国电影史应该梳理,百年来的中国人观影史,是不是也该有人搜集整理成书呢?

  本版插图/李明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