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中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10:48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2月3日电《中国经济时报》今日刊载专访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的文章,他认为,自2002、2003年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增长,目前还处于扩张期中,保持了上升的发展势头。总的看,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速偏于高线,但仍处于潜在的9%的增长范围之内,2005年应该会保持在8.5%,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延续和拉长这一轮经济的增长周期。 文章指出,他不认为2005年存在经济“软着陆”的问题,“需要软着陆的只是投资”,刘国光说,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合理范围,但结构很不协调:一是投资和消费比非常不协调。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局面虽得到控制,从第一季度的40%降到年末的25%左右,投资过快的一些部门还在一个高位运行,并仍有反弹迹象。而从消费上看,投资高消费率低的问题仍较突出,虽然消费也在增长,但与投资相比差距很大;二是投资部门的不协调。农业、教育、卫生、社保、环境等仍需加大投资力度。 文章称,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刘国光认为,中央确定的“双稳健”政策,就是经济学角度的中性经济政策,在宏观调控上,有保有压、有松有紧、松紧适度。他说,中性的经济政策还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双防”,既防通涨亦防通缩。二是这一政策和中长期的结构调整是相一致的。 刘国光说,从财政政策看,过去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在淡出,向稳健的亦即中性的财政政策过度。为应付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从1998年到2003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2004年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也达1100亿元。积极财政政策虽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但也使国家财政赤字压力加大。现在提出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是要使财政赤字和国债有所减少。当然这里有个连续的过程,已经进行的国债项目也不能停。重要的是今后财政支出、国债支出的方向要进行调整,从过去的投资重点项目逐步向那些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性领域调整。 从货币政策看,前几年为对付通货紧缩,我国就用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现在虽然还是说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与以前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刘国光说,过去以“稳健”对付紧缩,是一种谨慎从松的“稳健”,“不松怎么能扩大有效需求?”但是,现在的“稳健”亦即中性的货币政策的涵义是,可紧可松、适度从紧。但适度从紧也不是说会很紧,去年计划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17%,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在历史上是第二高,可从实际上的执行结果看,M1、M2都低于年度目标。因此,由于货币供应不够,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都出现了困难。 刘国光说,从宏观经济走势可以看出,现在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正在发生变化。可以预期,宏观调控手段正由过去行政多一点向今年的市场多一点转变。(李成刚) |